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介孔钛基催化剂的表面调控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8-9页
目录第9-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硫反应第14-18页
        1.2.1 加氢脱硫反应第14-16页
        1.2.2 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硫反应网络第16-18页
    1.3 加氢脱硫催化剂及调控方法第18-21页
        1.3.1 催化剂组成第18-19页
        1.3.2 催化剂的调控方法第19-20页
        1.3.3 载体的选择第20-21页
    1.4 TiO_2载体的制备方法第21-23页
        1.4.1 TiO_2的工业化制备方法第21页
        1.4.2 溶胶-凝胶法第21-22页
        1.4.3 水热法第22页
        1.4.4 模板剂法第22-23页
        1.4.5 静电纺丝法第23页
    1.5 TiO_2在加氢脱硫中的应用第23-25页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葡萄糖表面碳化改性 MoNi/TiO_2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第26-36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6-28页
        2.2.2 样品的制备第28-29页
        2.2.3 样品的表征第29页
        2.2.4 加氢脱硫性能评价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2.3.1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第29-33页
        2.3.2 碳源的选择第33页
        2.3.3 葡萄糖碳化改性 MoNi/TiO_2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2.3.4 碳含量对 MoNi/TiO_2-Cg 脱硫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磷酸酯表面碳化改性 MoNi/TiO_2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第36-48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6-37页
        3.2.2 样品的制备第37-38页
        3.2.3 样品的表征第38页
        3.2.4 加氢脱硫性能评价第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3.3.1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第38-42页
        3.3.2 改性度的计算第42-43页
        3.3.3 碳含量及反应温度对 MoNi/TiO_2-C18脱硫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3.3.4 碳化方式对 MoNi/TiO_2-C18脱硫性能的影响第45页
        3.3.5 表面碳化改性对 HDS 的机理解释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纳/微复合结构 TiO_2载体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第48-57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部分第48-50页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48-49页
        4.2.2 样品的制备第49页
        4.2.3 样品的表征第49页
        4.2.4 加氢脱硫性能评价第49-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4.3.1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第50-52页
        4.3.2 纳微的形成机理第52-53页
        4.3.3 复合形貌对 MoO_3/TiO_2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3页
        4.3.4 助剂 NiO 对 MoO_3/TiO_2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3.5 TiO_2晶须含量对 MoO_3/TiO_2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4.3.6 MoO_3含量对 MoO_3/TiO_2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9页
    5.1 全文总结第57页
    5.2 全文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发表的文章目录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详细摘要第6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液化油窄馏分族组成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γ-戊内酯催化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