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S2P蛋白酶在集胞藻PCC6803胁迫响应中的功能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蓝藻概述第13页
    1.2 集胞藻 PCC6803 的演化和生物学特性第13-15页
    1.3 S2P 级联调节基因表达第15-17页
        1.3.1 ECF σ因子第15-16页
        1.3.2 抗σ因子第16页
        1.3.3 S2P 蛋白酶第16-17页
        1.3.4 S2P 级联第17页
    1.4 集胞藻 PCC 6803 的胁迫响应研究现状第17-23页
        1.4.1 葡萄糖混合营养胁迫第17-19页
        1.4.2 冷胁迫第19-20页
        1.4.3 盐胁迫第20-21页
        1.4.4 渗透胁迫第21-22页
        1.4.5 高光胁迫第22-23页
    1.5 本论文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5页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集胞藻 PCC6803 基因组重测序第25-45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和仪器第25-26页
        2.2.1 主要材料第25-26页
        2.2.2 主要仪器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30页
        2.3.1 集胞藻 PCC6803 培养第26-27页
        2.3.2 基因组 DNA 提取第27页
        2.3.3 基因组 DNA 浓度检测第27-28页
        2.3.4 菌种鉴定第28-29页
        2.3.5 基于 Illumina Hiseq2000 基因组重测序第29页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第29-30页
    2.4 实验结果第30-44页
        2.4.1 基因组 DNA 提取第30-31页
        2.4.2 菌种鉴定第31-32页
        2.4.3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和剪切第32页
        2.4.4 原始测序数据统计第32-33页
        2.4.5 比对统计结果第33页
        2.4.6 GT-C-WT 中突变位点检测第33-43页
        2.4.7 GT-C-0643 中突变位点检测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葡萄糖混养下集胞藻△SLR0643 突变体生理分析第45-60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材料和仪器第45-47页
        3.2.1 主要材料第45-46页
        3.2.2 主要仪器第46-47页
    3.3 实验方法第47-49页
        3.3.1 葡萄糖混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第47页
        3.3.2 糖中间代谢物毒性分析第47页
        3.3.3 全细胞吸收光谱第47页
        3.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47-48页
        3.3.5 相对藻蓝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8页
        3.3.6 低温叶绿素荧光第48页
        3.3.7 藻细胞粒度测定第48页
        3.3.8 糖类似物点板实验第48页
        3.3.9 上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第48页
        3.3.10 糖原含量的测定第48-49页
        3.3.11 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9页
    3.4 实验结果第49-59页
        3.4.1 葡萄糖混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第49-50页
        3.4.2 糖代谢中间产物毒性分析第50-52页
        3.4.3 全细胞吸收光谱第52-53页
        3.4.4 叶绿素和藻蓝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3-54页
        3.4.5 低温叶绿素荧光第54页
        3.4.6 藻细胞粒度第54-55页
        3.4.7 糖类似物点板第55-56页
        3.4.8 上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第56-57页
        3.4.9 上清中糖原含量的测定第57-58页
        3.4.10 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葡萄糖混养下转录组测序分析第60-80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材料和仪器第60-61页
        4.2.1 主要材料第60-61页
        4.2.2 主要仪器第61页
    4.3 实验方法第61-64页
        4.3.1 集胞藻 PCC6803 总 RNA 提取第61-62页
        4.3.2 RNA 样品中去 DNA第62页
        4.3.3 RNA 质量检测第62页
        4.3.4 转录组测序第62-63页
        4.3.5 信息分析流程第63-64页
    4.4 实验结果第64-79页
        4.4.1 实验设计和 RNA 质量检测第64-66页
        4.4.2 转录组整体质量评估第66-67页
        4.4.3 原始数据统计和比对第67-68页
        4.4.4 差异表达分析第6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S2P 同源蛋白在多种胁迫下的表达谱分析第80-93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材料和仪器第80-81页
        5.2.1 主要材料第80-81页
        5.2.2 主要仪器第81页
    5.3 实验方法第81-83页
        5.3.1 各种胁迫条件简介第81-82页
        5.3.2 集胞藻 PCC6803 总 RNA 提取第82页
        5.3.3 RNA 样品中去 DNA第82页
        5.3.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82-83页
        5.3.5 RT-PCR 反应第83页
        5.3.6 RT-PCR 反应第83页
    5.4 实验结果第83-91页
        5.4.1 集胞藻 PCC6803 总 RNA 提取第83-84页
        5.4.2 高光胁迫第84-86页
        5.4.3 渗透胁迫第86-87页
        5.4.4 葡萄糖混养第87-88页
        5.4.5 冷胁迫第88-90页
        5.4.6 盐胁迫第90-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1. 结论第93-94页
    2. 创新点第94页
    3.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件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频谱分析的基因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HPV38 E6/E7对角质形成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