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1.1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异种移植的安全性 | 第13页 |
1.1.2 PERV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7页 |
1.1.3 PER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纳米磁珠与化学发光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1 纳米磁珠及其功能化修饰 | 第19页 |
1.2.2 主要化学发光体系 | 第19-22页 |
1.2.3 基于纳米磁珠与化学发光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纳米磁珠的制备及其在血液DNA提取中的应用 | 第24-36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1 Fe_3O_4磁珠的制备 | 第27页 |
2.3.2 Fe_3O_4@SiO_2复合磁珠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3 磁珠的氨基化修饰 | 第28页 |
2.3.4 磁珠的羧基化修饰 | 第28页 |
2.3.5 磁珠的表征 | 第28-29页 |
2.3.6 巴马小型猪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4.1 磁珠的TEM图 | 第31页 |
2.4.2 磁珠的SEM图 | 第31-32页 |
2.4.3 磁珠的粒径分布 | 第32页 |
2.4.4 磁珠的FT-IR光谱图 | 第32-33页 |
2.4.5 磁珠的磁滞回归曲线 | 第33页 |
2.4.6 三种方法提取巴马小型猪血液基因组DNA的比较 | 第33-34页 |
2.5 讨论 | 第34-35页 |
2.5.1 纳米磁珠的制备 | 第34-35页 |
2.5.2 磁珠法提取DNA | 第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纳米磁珠与化学发光的PERV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36-55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3.3.1 引物、探针的设计 | 第40页 |
3.3.2 探针修饰磁珠的制备 | 第40页 |
3.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页 |
3.3.4 pol片段的生物素标记PCR扩增 | 第40-41页 |
3.3.5 固相杂交反应 | 第41-42页 |
3.3.6 化学发光检测 | 第42页 |
3.3.7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3.3.8 灵敏度实验 | 第43-44页 |
3.3.9 PERV亚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5页 |
3.4.2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5-46页 |
3.4.3 特异性检测 | 第46-47页 |
3.4.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7-49页 |
3.4.5 检测灵敏度 | 第49-50页 |
3.4.6 PERV亚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53页 |
3.5 讨论 | 第53-54页 |
3.5.1 目的片段的生物素标记PCR扩增 | 第53-54页 |
3.5.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广西巴马小型猪PERV相对拷贝数的化学发光检测 | 第55-67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3.1 内参GAPDH的引物、探针设计 | 第56页 |
4.3.2 探针修饰磁珠的制备 | 第56页 |
4.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页 |
4.3.4 内参GAPDH片段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6页 |
4.3.5 pol与GAPDH片段的化学发光检测 | 第56-57页 |
4.3.6 env-A、env-B、env-C与GAPDH片段的化学发光检测 | 第57页 |
4.3.7 PERV相对拷贝数的分析 | 第5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4.4.1 内参GAPDH片段的PCR扩增 | 第57-58页 |
4.4.2 内参GAPDH片段的特异性检测 | 第58页 |
4.4.3 PERV的化学发光检测 | 第58-60页 |
4.4.4 PERV三种亚型的化学发光检测 | 第60-65页 |
4.4.5 PERV相对拷贝数的分析 | 第65-66页 |
4.5 讨论 | 第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