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简青霉降解木质素的机理及其对碱木质素生物吸附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言第13-24页
    1.1 木质素简介第13-15页
        1.1.1 木质素的存在第13页
        1.1.2 木质素的基本结构第13-14页
        1.1.3 木质素的性质第14-15页
    1.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第15-18页
        1.2.1 自然界存在的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第15-16页
        1.2.2 木质素降解酶第16-18页
    1.3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选育及诱变第18-20页
        1.3.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19-20页
        1.3.2 原生质体间的融合第20页
        1.3.3 优良融合子的检出第20页
    1.4 简青霉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简青霉简介第20-21页
        1.4.2 简青霉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第21-22页
    1.5 选题背景及依据第22-24页
        1.5.1 选题背景第22-23页
        1.5.2 选题依据第23-24页
第2章 通过 FTIR 以及 DSC 分析简青霉降解木质素的过程第24-37页
    2.1 前言第24-25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5-26页
        2.2.1 实验材料第25页
        2.2.2 实验方法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6页
        2.3.1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降解产物第26-31页
        2.3.2 差式量热扫描分析木质素的降解过程第31-32页
        2.3.3 体视显微镜分析木质素降解过程第32-33页
        2.3.4 降解过程中过氧化氢对木质素降解酶酶活的影响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简青霉对碱木质素的生物吸附以及木质素降解酶体系的变化第37-49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3.2.1 实验试剂、仪器第38页
        3.2.2 菌种和培养基第38页
        3.2.3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4 数据处理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7页
        3.3.1 碳源量对碱木质素去除率的影响第39-40页
        3.3.2 转速对吸附率及菌丝球直径的影响第40-41页
        3.3.3 碱木质素浓度对菌丝球吸附的影响第41-42页
        3.3.4 菌丝球的吸附机理及吸附等温线第42-45页
        3.3.5 体视显微镜观察菌丝球的结构及其表面吸附第45-46页
        3.3.6 木质素降解酶体系对碱木质素去除效果的比较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简青霉原生质体的融合第49-58页
    4.1 前言第49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2页
        4.2.1 实验菌种第49页
        4.2.2 培养基第49-50页
        4.2.3 实验方法第50-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4.3.1 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简青霉的生长曲线第52-53页
        4.3.2 正交实验融合结果第53-54页
        4.3.3 显微镜观察融合过程第54-55页
        4.3.4 融合子再生培养第55页
        4.3.5 融合子分泌的木质素降解酶酶与原始菌株的比较第55-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isomycin诱导Jurkat 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鉴定
下一篇:光滑粒子法在凝聚炸药冲击响应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