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9页 |
1.1 IBD 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 第8-9页 |
1.1.1 临床症状 | 第8页 |
1.1.2 IBD 致病机理 | 第8-9页 |
1.2 IBDV | 第9页 |
1.3 IBDV 基因组结构 | 第9-10页 |
1.4 IBDV 衣壳蛋白 | 第10-12页 |
1.4.1 VP1 蛋白 | 第10-11页 |
1.4.2 VP2 蛋白 | 第11页 |
1.4.3 VP3 蛋白 | 第11-12页 |
1.4.4 VP4 蛋白 | 第12页 |
1.4.5 VP5 蛋白 | 第12页 |
1.5 IBDV 变异分子机制 | 第12-13页 |
1.6 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表达 | 第13-14页 |
1.6.1 基因工程菌种 | 第13页 |
1.6.2 蛋白表达质粒 | 第13-14页 |
1.6.3 启动子 | 第14页 |
1.6.4 融合标签 | 第14页 |
1.7 IBD 疫苗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7.1 传统 IBD 疫苗 | 第14-15页 |
1.8 基因工程疫苗 | 第15-17页 |
1.8.1 重组亚单位疫苗 | 第15-16页 |
1.8.2 重组活病毒载体疫苗 | 第16页 |
1.8.3 DNA 疫苗 | 第16-17页 |
1.9 存在问题及防治前景 | 第17-18页 |
1.10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 蛋白原核表达 | 第19-3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8页 |
2.1.1 质粒、菌株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实验所用药物 | 第19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1.5 部分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2.1.6 目的基因 VP2 的获得 | 第21-22页 |
2.1.6.1 目的基因序列 | 第22页 |
2.1.6.2 目的基因 VP2 的提取 | 第22页 |
2.1.7 构建重组质粒 | 第22-25页 |
2.1.7.1 双酶切 | 第22-23页 |
2.1.7.2 连接 | 第23页 |
2.1.7.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7.4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4页 |
2.1.7.5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页 |
2.1.7.6 阳性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4-25页 |
2.1.8 重组质粒 pET28a-VP2 的原核表达 | 第25页 |
2.1.9 表达产物的鉴定 | 第25-27页 |
2.1.9.1 SDS-PAGE 检测 | 第25-26页 |
2.1.9.2 重组质粒的 Western-Blot 鉴定 | 第26-27页 |
2.1.9.3 鸡传染性法氏囊抗体试纸条鉴定 IBDV-VP2 蛋白表达量 | 第27页 |
2.1.10 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1.10.1 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传染性法氏囊抗体试纸鉴定 IBDV-VP2 蛋白表达量 | 第28页 |
2.2 结果 | 第28-35页 |
2.2.1 基因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2.2.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2.2.3 重组质粒 pET28a-VP2 诱导表达 | 第30-31页 |
2.2.4 pET28a-VP2 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 第31-33页 |
2.2.5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2.2.6 最佳诱导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抗体试纸条鉴定 IBDV-VP2 蛋白检测结果 | 第35页 |
2.3 讨论 | 第35-38页 |
2.3.1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35-36页 |
2.3.2 影响目的蛋白表达及其活性的因素 | 第36页 |
2.3.3 IBDV-VP2 蛋白特征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缩略词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