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学者对行政道德责任及公信力建设研究的动态 | 第10-12页 |
1.2.1 行政道德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我国公信力建设状况研究 | 第11-12页 |
1.3 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1 指导思想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行政道德责任的理论起源与特点 | 第14-19页 |
2.1 行政道德责任的理论起源 | 第14-17页 |
2.1.1 伦理学基础 | 第14-15页 |
2.1.2 政治学基础 | 第15-17页 |
2.2 行政道德责任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1 政治性 | 第17页 |
2.2.2 强制性 | 第17-18页 |
2.2.3 制度性 | 第18页 |
2.2.4 层次性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 | 第19-26页 |
3.1 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3.2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成效的社会效应 | 第20-22页 |
3.2.1 政治上民主化程度提高,国家安全稳定 | 第20-21页 |
3.2.2 行政上加强行政人员道德约束,建设服务性的政府 | 第21页 |
3.2.3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21-22页 |
3.3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不足 | 第22-24页 |
3.3.1 政务公开透明度不高 | 第22页 |
3.3.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22页 |
3.3.3 部分行政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行政道德责任缺乏 | 第22-23页 |
3.3.4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腐败问题严重 | 第23页 |
3.3.5 依法行政不完善 | 第23-24页 |
3.4 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行政道德责任对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 第26-37页 |
4.1 行政道德责任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作用 | 第26-28页 |
4.1.1 促进坚持依法行政 | 第26页 |
4.1.2 促进政务公开透明 | 第26-27页 |
4.1.3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 第27页 |
4.1.4 加强政府行政责任意识 | 第27-28页 |
4.2 行政道德责任缺失对公信力建设的危害 | 第28-32页 |
4.2.1 官员腐败 | 第28-29页 |
4.2.2 滥用职权 | 第29页 |
4.2.3 暗箱操作 | 第29-30页 |
4.2.4 弄虚作假 | 第30-31页 |
4.2.5 形象工程 | 第31-32页 |
4.3 公信力建设中对行政道德责任的要求 | 第32-33页 |
4.4 在公信力建设中加强行政道德责任 | 第33-37页 |
4.4.1 政府公信力建设与行政道德责任的互动关系 | 第33页 |
4.4.2 实现行政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 第33-37页 |
第5章 强化行政道德责任以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5.1 加强行政主体的自身修养 | 第37-38页 |
5.2 培养行政人员的行政信念 | 第38-39页 |
5.3 行政道德责任的法制化建设 | 第39页 |
5.4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5.5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 第40-42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