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庙会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关于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关于媒介与媒介功能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创新点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浚县庙会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现状 | 第21-37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庙会特征与中原庙会分类 | 第21-25页 |
一 中国传统庙会特征 | 第21-23页 |
二 中原地区庙会分类 | 第23-24页 |
三 中原地区庙会呈现形式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发展流变 | 第25-29页 |
一 浚县正月古庙会源起 | 第26-27页 |
二 后赵“大石佛”开凿标志形成 | 第27页 |
三 唐宋时期形成规模 | 第27-28页 |
四 明代“碧霞宫”建成格局落定 | 第28-29页 |
五 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承保护发展 | 第29页 |
第三节 新时代背景下浚县正月古庙会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一 时间纵向浚县庙会的创新表现 | 第30-32页 |
二 地域横向浚县庙会的独特之处 | 第32-37页 |
第二章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媒介属性 | 第37-51页 |
第一节 对媒介概念的再认识 | 第37-41页 |
一 媒介与媒介环境学研究 | 第37-39页 |
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念 | 第39-40页 |
三 对媒介浚县庙会的认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作为传播符号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 第41-48页 |
一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传播符号构成 | 第41-46页 |
二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基本符号功能 | 第46-48页 |
第三节 作为传播媒介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 第48-51页 |
一 作为建筑媒介的庙宇 | 第48-49页 |
二 作为空间媒介的集会 | 第49页 |
三 作为仪式媒介的社火 | 第49-50页 |
四 作为人体媒介的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媒介功能分析 | 第51-62页 |
第一节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媒介功能内涵 | 第51-60页 |
一 传承功能:遗产的传承创新 | 第51-52页 |
二 经济功能: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 第52-54页 |
三 沟通功能:人、神、自然的沟通 | 第54-57页 |
四 娱乐功能:仪式下的“狂欢” | 第57-58页 |
五 宣传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过程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浚县正月古庙会媒介功能作用机理 | 第60-62页 |
一 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二 作用方式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浚县庙会媒介功能维护与文化传播 | 第62-67页 |
第一节 浚县正月古庙会媒介功能维护 | 第62-65页 |
一 管理理念一致 | 第62-63页 |
二 专业化传播路径 | 第63-64页 |
三 “媒介融合”协同发展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 第65-67页 |
一 创新发展理念,推陈出新 | 第65页 |
二 打响品牌,突出地方特色 | 第65-66页 |
三 搭载新媒体,全方位传播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浚县正月古庙会田野调查提纲 | 第71-72页 |
附录B:田野调查图片 | 第72-73页 |
附录C:第十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浚县区域活动方案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