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联合制氢系统研究及环境效益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可再生能源与节能 | 第10-11页 |
1.1.2 太阳能、风能的应用和发展 | 第11-13页 |
1.1.3 弃风、弃光限电问题 | 第13-14页 |
1.1.4 风光互补联合发电 | 第14-15页 |
1.1.5 氢储能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风光互补联合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氢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风光互补联合制氢系统简介 | 第23-26页 |
2.1 系统组成 | 第23-24页 |
2.2 系统特点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风光互补联合制氢系统模型 | 第26-49页 |
3.1 系统原型 | 第26-28页 |
3.2 风光互补联合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8-34页 |
3.2.1 光伏发电模型 | 第28-32页 |
3.2.2 风力发电模型 | 第32-34页 |
3.3 电解槽模型 | 第34-36页 |
3.4 储氢模型 | 第36-37页 |
3.5 系统整体模型 | 第37-41页 |
3.6 光伏发电实验/模拟数据对比 | 第41-43页 |
3.7 风力发电实验/模拟数据对比 | 第43-44页 |
3.8 电解水制氢实验/模拟数据对比 | 第44-46页 |
3.9 压缩氢气耗能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风光互补联合制氢系统模拟研究 | 第49-59页 |
4.1 正交模拟实验 | 第49页 |
4.2 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49页 |
4.3 实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 第49-50页 |
4.4 正交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4.5 模拟实验 | 第51-52页 |
4.5.1 模拟条件 | 第51-52页 |
4.5.2 模拟进行 | 第52页 |
4.6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2-58页 |
4.6.1 正交模拟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4.6.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4.6.3 正交模拟实验方差分析 | 第55-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系统环境效益分析 | 第59-66页 |
5.1 系统碳减排能力分析 | 第59-61页 |
5.1.1 碳减排方法学 | 第59-60页 |
5.1.2 试验系统碳减排能力 | 第60-61页 |
5.2 实验系统额外减排能力分析 | 第61-63页 |
5.3 试验系统的其他环境效益 | 第63-65页 |
5.3.1 减少SO_2排放 | 第63-64页 |
5.3.2 减少NO_X排放 | 第64-65页 |
5.3.3 减少烟尘排放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