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异步电机论文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晶闸管软启动器的建模与理论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异步电机软启动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发展趋势第17-18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8-19页
2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起动方法与数学模型第19-39页
    2.1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起动特性第19-22页
        2.1.1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等效电路第19-20页
        2.1.2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第20-22页
    2.2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起动方法第22-28页
        2.2.1 传统降压起动方法第22-25页
        2.2.2 新型电子式软起动方法第25-27页
        2.2.3 离散变频软起动方法第27-28页
    2.3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与坐标变换第28-38页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28-33页
        2.3.2 坐标变换第33-36页
        2.3.3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晶闸管软启动器的建模与仿真第39-61页
    3.1 异步电机在三相工频电压下的斜坡升压起动过程第39-40页
    3.2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两相导通建模分析第40-45页
    3.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三相导通建模分析第45-49页
    3.4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离散分频第49-53页
        3.4.1 空间电压矢量的分频原理第49-52页
        3.4.2 空间电压矢量下的可选分频第52-53页
    3.5 空间电压矢量各级分频仿真分析第53-60页
        3.5.1 空间电压矢量7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3-54页
        3.5.2 空间电压矢量6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4-55页
        3.5.3 空间电压矢量5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5-56页
        3.5.4 空间电压矢量4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6-57页
        3.5.5 空间电压矢量3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7-58页
        3.5.6 空间电压矢量2分频起动过程仿真分析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的研究第61-74页
    4.1 空间电压矢量最优分频原理第61-63页
        4.1.1 空间电压矢量的相序分析第61-62页
        4.1.2 最优空间电压矢量分频级数第62-63页
    4.2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过程分析第63-67页
        4.2.1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7分频控制第63-64页
        4.2.2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4分频控制第64-65页
        4.2.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3分频控制第65-67页
    4.3 空间电压矢量分级变频与离散变频的比较优势第67-73页
        4.3.1 离散变频的转矩脉动分析第67-70页
        4.3.2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与离散变频7分频仿真对比第70-71页
        4.3.3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与离散变频7分频实验对比第71-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5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的系统仿真及连续变频方案设计第74-86页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4-76页
        5.1.1 三相交流电源模块第74页
        5.1.2 晶闸管主电路模块第74-75页
        5.1.3 晶闸管控制信号产生模块第75-76页
    5.2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软起动系统仿真第76-77页
    5.3 空间电压矢量变频与调压调速软起动特性对比第77-78页
    5.4 一种新型可旁路连续变频软启动器第78-84页
        5.4.1 新型可旁路变频软启动器的结构第78-80页
        5.4.2 新型可旁路变频软启动器的工作原理第80-82页
        5.4.3 新型可旁路变频软启动器的旁路切换第82-83页
        5.4.4 新型变频软启动器的旁路切换仿真分析第83-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86-87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3C2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风光互补联合制氢系统研究及环境效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