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黑臭水体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1 形成机制 | 第14-16页 |
1.1.2 治理方法 | 第16-18页 |
1.1.3 微生物机制 | 第18-19页 |
1.2 碳、硫元素的多样性及循环 | 第19-21页 |
1.2.1 碳循环 | 第19-20页 |
1.2.2 硫循环 | 第20页 |
1.2.3 碳、硫的耦合代谢及循环 | 第20-21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现状调查 | 第23-33页 |
2.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2.1 现场测定 | 第24页 |
2.2.2 氨氮(NH_4~+-N)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硝氮(NO_3~--N)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总氮的测定 | 第25页 |
2.2.5 硫酸根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6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3.1 现场理化性质检测 | 第26-28页 |
2.3.2 氨氮、硝氮与总氮 | 第28-30页 |
2.3.3 硫酸根 | 第30-31页 |
2.3.4 COD含量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中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3-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1.1 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3.1.2 总DNA的提取 | 第33页 |
3.1.3 功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3-34页 |
3.1.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4页 |
3.1.5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34-35页 |
3.1.6 功能基因的T-RFLP分析 | 第35页 |
3.1.7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页 |
3.1.8 Real-timePCR检测 | 第35-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2.1 16S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2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碳循环中主要功能菌群丰度分析 | 第38-39页 |
3.2.3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碳循环中主要功能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40页 |
3.2.4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碳循环中主要功能基因T-RFLP分析 | 第40-41页 |
3.2.5 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 第41-44页 |
3.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中硫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6-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4.1.1 样品的采集 | 第46页 |
4.1.2 总DNA的提取 | 第46页 |
4.1.3 功能基因的PCR扩增 | 第46-47页 |
4.1.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47页 |
4.1.5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47页 |
4.1.6 功能基因的T-RFLP分析 | 第47-48页 |
4.1.7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8页 |
4.1.8 Real-timePCR检测 | 第48-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4.2.1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硫循环中主要功能菌群丰度分析 | 第49页 |
4.2.2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硫循环中主要功能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1页 |
4.2.3 我国南北黑臭水体硫循环主要功能基因T-RFLP分析 | 第51-52页 |
4.2.4 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 第52-55页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7-65页 |
5.1 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统计学分析 | 第57-58页 |
5.2 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58-60页 |
5.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60-61页 |
5.4 微生物细菌群落与水体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61-63页 |
5.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