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现有文献概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的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述 | 第14-17页 |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类型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域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判例法渊源及法理分析 | 第17-22页 |
一、日本1969 年最高判决 | 第17-19页 |
二、美国Walkovsky v. Carlton 案 | 第19-20页 |
三、韩国大判1977.9.13,74C954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否认公司人格之实质上的否认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实质上否认的概述 | 第22页 |
第二节 公司存续目的的异化 | 第22-27页 |
一、公司存续的目的 | 第22-25页 |
二、公司存续目的异化原则的适用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失衡 | 第27-30页 |
一、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 第27-28页 |
二、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原则的适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否认公司人格之适用上的否认 | 第30-39页 |
第一节 适用上否认的概述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公司与股东混同情形下的程度判明 | 第31-34页 |
一、公司与股东的混同形式 | 第31-33页 |
二、混同情形下的程度判明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股东出资不实情形下的责任比较 | 第34-39页 |
一、出资不实的责任比较 | 第35-37页 |
二、相关司法解释的探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反思和完善 | 第39-51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法确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进程 | 第39-43页 |
一、新公司法实施之前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 第39-41页 |
二、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规定的解读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司法实践的探究 | 第43-51页 |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现状 | 第43-44页 |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三、关于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