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开放条件下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2页
        1.2.1 创新系统第17页
        1.2.2 创新环境第17-19页
        1.2.3 创新空间第19页
        1.2.4 创新效率第19-21页
        1.2.5 创新绩效第21页
        1.2.6 知识流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 研究框架第23-24页
    1.5 研究贡献与创新第24-25页
2 主要理论与文献综述第25-35页
    2.1 理论借鉴第25-29页
        2.1.1 创新扩散理论第25-26页
        2.1.2 网络创新理论第26页
        2.1.3 开放式创新理论第26-27页
        2.1.4 空间经济系统理论第27页
        2.1.5 耗散结构理论第27-28页
        2.1.6 熵增理论第28-29页
    2.2 文献综述第29-34页
        2.2.1 创新环境相关文献综述第29-31页
        2.2.2 创新空间相关文献综述第31-32页
        2.2.3 企业创新相关文献综述第32页
        2.2.4 知识流与创新相关文献综述第32-33页
        2.2.5 耗散结构与创新相关文献综述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企业创新的广义维度解构第35-59页
    3.1 企业创新的要素配置边界及其空间属性第35-43页
        3.1.1 企业边界的单向模糊弹性第35-36页
        3.1.2 企业创新要素配置的开放性第36-39页
        3.1.3 企业创新的空间属性第39-43页
    3.2 开放创新视角下企业创新的广义构成维度第43-53页
        3.2.1 企业创新的空间维度第45-49页
        3.2.2 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维度第49-51页
        3.2.3 企业创新的内生维度第51-53页
    3.3 企业创新广义构成维度的量化表达第53-59页
        3.3.1 企业创新三维空间的知识流态矢量叠加第53-56页
        3.3.2 知识流态的载体分解第56-57页
        3.3.3 企业内生创新的绩效和能力表达第57-59页
4 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空间耦合及其假说第59-87页
    4.1 知识流空间耦合的理论分析第59-74页
        4.1.1 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空间耦合过程第59-64页
        4.1.2 熵增原理在知识流空间耦合中的应用第64-68页
        4.1.3 耗散结构理论在知识流空间耦合中的应用第68-72页
        4.1.4 知识流空间耦合的动力机制第72-74页
    4.2 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空间耦合效应及其假说第74-87页
        4.2.1 经济空间的知识流溢出效应及其假设第74-76页
        4.2.2 人文空间的知识流支撑效应及其假设第76-78页
        4.2.3 地理空间的知识流载体效应及其假设第78-79页
        4.2.4 知识流的空间耦合效应及其假设第79-81页
        4.2.5 整合能力与吸收能力的乘数效应及其假设第81-83页
        4.2.6 行业、规模、年龄特征的知识流空间耦合异化效应及其假设第83-87页
5 研究设计第87-101页
    5.1 问卷设计第87-92页
        5.1.1 企业内生创新测度题项第87-89页
        5.1.2 吸收能力与整合能力测度题项第89-90页
        5.1.3 知识流测度题项第90-91页
        5.1.4 创新三维空间测度题项第91-92页
    5.2 问卷的小样本前测第92-99页
        5.2.1 小样本分析方法第92页
        5.2.2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第92-93页
        5.2.3 小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93-99页
    5.3 问卷调查与数据回收第99-101页
6 异质条件下企业创新的知识流空间耦合效应的验证第101-125页
    6.1 概念模型第101-102页
    6.2 数据分析方法第102-103页
        6.2.1 信度分析第102页
        6.2.2 效度分析第102页
        6.2.3 路径分析第102-103页
    6.3 知识流耦合效应检验第103-113页
        6.3.1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103-109页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第109-110页
        6.3.3 结构方程检验第110-113页
    6.4 整合能力与吸收能力的乘数效应检验第113-116页
    6.5 行业、规模、年龄特征的异化效应检验第116-122页
        6.5.1 行业特征的异化效应第117-118页
        6.5.2 企业规模的异化效应第118-120页
        6.5.3 企业年龄的异化效应第120-122页
    6.6 实证结果的讨论第122-125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5-129页
    7.1 研究结论第125-127页
    7.2 研究展望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5页
附录第145-150页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5页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5-147页
    C.调查问卷第147-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线上数据的客户需求与产品配置智能映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