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发展背景 | 第10页 |
1.1.2 文化价值 | 第10-11页 |
1.1.3 理论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4.1 基于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4.2 基于古代闻喜地区城市建设与设计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5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1.5.1 实地调研法 | 第23页 |
1.5.2 文献查阅法 | 第23-24页 |
1.5.3 分类研究法 | 第24页 |
1.5.4 系统研究法 | 第24页 |
1.5.5 分析研究法 | 第24页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4-27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1.7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7-28页 |
1.7.1 人居环境发展历程 | 第27页 |
1.7.2 人居环境 | 第27-28页 |
1.8 小结 | 第28-30页 |
2 闻喜的人居环境特征 | 第30-50页 |
2.1 闻喜县人居环境建设范围的界定 | 第30-31页 |
2.2 闻喜地区自然山水环境特征 | 第31-40页 |
2.2.1 闻喜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 第31-34页 |
2.2.2 闻喜的地形地貌特征 | 第34-38页 |
2.2.3 闻喜的山水环境特征 | 第38-40页 |
2.3 闻喜地区历史人文特征 | 第40-42页 |
2.4 闻喜地区社会环境背景 | 第42-48页 |
2.5 小结 | 第48-50页 |
3 闻喜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过程的研究 | 第50-70页 |
3.1 闻喜城市的历史沿革 | 第50-51页 |
3.2 闻喜历史城市变迁与发展研究 | 第51页 |
3.3 闻喜在唐代定城后各时期城市的发展研究 | 第51-67页 |
3.3.1 唐定城后县城的发展 | 第51-53页 |
3.3.2 宋代闻喜县城的发展 | 第53-55页 |
3.3.3 元代闻喜县城的发展 | 第55-57页 |
3.3.4 明代闻喜县城的发展 | 第57-61页 |
3.3.5 清代闻喜县城的发展 | 第61-66页 |
3.3.6 民国闻喜县城的发展 | 第66-67页 |
3.4 影响县城发展建设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3.5 小结 | 第69-70页 |
4 闻喜县城的空间营造特征 | 第70-86页 |
4.1 城市营建与自然山水格局 | 第70-75页 |
4.1.1 城市选址与自然山水格局 | 第70-72页 |
4.1.2 城市轴线与自然山水格局 | 第72-73页 |
4.1.3 标志建筑与自然山水格局 | 第73-75页 |
4.2 古城内部空间格局特征 | 第75-78页 |
4.3 城市风景意境空间营造特征 | 第78-84页 |
4.4 小结 | 第84-86页 |
5 基于闻喜人居环境营造特征下的城市营造经验总结 | 第86-100页 |
5.1 对自然山水格局的巧妙利用 | 第86-88页 |
5.2 对城市南北轴线的整体塑造 | 第88-90页 |
5.3 择与补的空间营建方法 | 第90-91页 |
5.4 对人文空间环境的兴建与延续 | 第91-93页 |
5.5 对城市风景意境空间的综合创造 | 第93-94页 |
5.6 水利工程的兴建 | 第94-95页 |
5.7 循吏的职责 | 第95-98页 |
5.8 小结 | 第98-100页 |
6 闻喜县城人居环境营建的现代启示 | 第100-106页 |
6.1 对传统城市山水格局的延续与创造 | 第100-101页 |
6.2 涑水河轴带的自然与人文共建 | 第101页 |
6.3 人文空间格局的接续与生长 | 第101-103页 |
6.4 强化城市开敞空间的建设 | 第103页 |
6.5 构建本土营造班底 | 第103-104页 |
6.6 小结 | 第104-106页 |
7 结语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图表目录 | 第118-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