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潮汐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2和CH4交换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15-19页
        1.2.1 盐沼湿地碳循环的交换过程第15页
        1.2.2 盐沼湿地碳通量的测量方法第15-16页
        1.2.3 潮汐过程对盐沼湿地CO_2和CH_4交换的影响第16-18页
        1.2.4 潮汐引起的干湿交替对盐沼湿地CO_2和CH_4交换的影响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区概况第20-24页
        1.4.1 地理位置第20-21页
        1.4.2 气候特征第21页
        1.4.3 水文特征第21-23页
        1.4.4 土壤与植被第23-24页
    1.5 技术路线第24页
    1.6 研究方案第24-30页
        1.6.1 数据监测第24-26页
        1.6.2 涡度协方差测量原理第26-27页
        1.6.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价第27-29页
        1.6.4 数据插补第29-30页
    1.7 数据处理第30-33页
        1.7.1 涨落潮数据确定第30页
        1.7.2 潮汐淹水数据选择第30页
        1.7.3 数据分析第30-33页
第2章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CO_2和CH_4动态变化规律第33-39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结果分析第33-37页
        2.2.1 环境因子季节动态分析第33-34页
        2.2.2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长季NEE排放动态变化第34-35页
        2.2.3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长季CH_4排放动态第35-37页
    2.3 讨论第37-38页
        2.3.1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NEE动态变化规律第37页
        2.3.2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CH_4动态变化规律第37-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潮汐作用下干湿交替对盐沼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第39-4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结果分析第39-44页
        3.2.1 潮汐过程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第39-41页
        3.2.2 潮汐作用下干湿交替对NEE日动态的影响第41-42页
        3.2.3 干旱和湿润条件下NEE对PAR的响应第42-44页
        3.2.4 干旱和湿润条件下夜间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响应第44页
    3.3 讨论第44-47页
        3.3.1 潮汐过程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第44-46页
        3.3.2 潮汐作用引起的干湿交替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潮汐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第49-5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结果分析第49-51页
        4.2.1 潮汐作用对CH_4通量排放日动态影响第49-51页
        4.2.2 CH_4排放通量对不同潮汐阶段的响应第51页
    4.3 讨论第51-53页
    4.4 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长季垂直方向上碳收支初步评估第55-59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结果分析第55-56页
        5.2.1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长季垂直方向上NEE估算第55页
        5.2.2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长季垂直方向上CH_4估算第55-56页
    5.3 讨论第56-58页
        5.3.1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_2收支估算第56-57页
        5.3.2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H_4收支估算第57-58页
    5.4 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59-63页
    6.1 主要结论第59-60页
        6.1.1 潮汐过程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CO_2和CH_4的动态影响第59页
        6.1.2 潮汐引起的干湿交替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CO_2和CH_4的影响第59-60页
        6.1.3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垂直方向上碳收支初步评估第60页
    6.2 创新点第60页
    6.3 研究展望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75页
致谢第75-7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够耐受较宽pH范围的吡啶高效降解菌株WUST-py的筛选及表征
下一篇:焦化脱硫废液喷雾干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