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乡村景观分类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2 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 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绪论 | 第18-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第18页 |
2.1.2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18页 |
2.1.3 乡村旅游快速崛起的市场需求 | 第18-19页 |
2.1.4 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城郊乡村景观的巨大冲击 | 第19页 |
2.1.5 乡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 | 第19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5.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2.5.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4-26页 |
3.1.1 西南丘陵区 | 第24页 |
3.1.2 景观 | 第24-25页 |
3.1.3 乡村景观 | 第25页 |
3.1.4 观光农业 | 第25-26页 |
3.2 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28页 |
3.2.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8页 |
3.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8-30页 |
第4章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资源调查 | 第30-40页 |
4.1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分类体系与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4.1.1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分类体系 | 第30-31页 |
4.1.2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基本特征 | 第31-32页 |
4.2 研究区域乡村景观资源调查 | 第32-40页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5页 |
4.2.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35-36页 |
4.2.3 研究区域乡村景观资源分区调查 | 第36-40页 |
第5章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评价 | 第40-58页 |
5.1 评价思路与步骤 | 第40-43页 |
5.1.1 构建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页 |
5.1.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0页 |
5.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3页 |
5.1.4 建立乡村景观评价模型 | 第43页 |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3-44页 |
5.2.1 科学性原则 | 第43页 |
5.2.2 系统性原则 | 第43页 |
5.2.3 层次性原则 | 第43-44页 |
5.2.4 可行性原则 | 第44页 |
5.2.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44页 |
5.3 构建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9页 |
5.3.1 经济功能 | 第45页 |
5.3.2 社会功能 | 第45页 |
5.3.3 生态功能 | 第45-47页 |
5.3.4 美学功能 | 第47-48页 |
5.3.5 文化功能 | 第48-49页 |
5.4 研究区域乡村景观评价 | 第49-54页 |
5.4.1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5.4.2 评价指标现状数据 | 第50-51页 |
5.4.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51-52页 |
5.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2-53页 |
5.4.5 乡村景观评价 | 第53-54页 |
5.5 评价结论与分析 | 第54-58页 |
5.5.1 经济性 | 第54页 |
5.5.2 社会性 | 第54-55页 |
5.5.3 生态稳定性 | 第55页 |
5.5.4 景观异质性 | 第55页 |
5.5.5 自然性 | 第55-56页 |
5.5.6 有序性 | 第56页 |
5.5.7 空间性 | 第56页 |
5.5.8 多样性 | 第56-57页 |
5.5.9 文化性 | 第57-58页 |
第6章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规划 | 第58-74页 |
6.1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 第58页 |
6.1.1 整体性原则 | 第58页 |
6.1.2 地域性原则 | 第58页 |
6.1.3 持续性原则 | 第58页 |
6.2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功能分区 | 第58-59页 |
6.3 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整体规划 | 第59-68页 |
6.3.1 乡村农田景观规划 | 第59-60页 |
6.3.2 乡村林地景观规划 | 第60-61页 |
6.3.3 乡村园地景观规划 | 第61-62页 |
6.3.4 乡村道路景观规划 | 第62-63页 |
6.3.5 乡村沟渠景观规划 | 第63-64页 |
6.3.6 乡村水域景观规划 | 第64-65页 |
6.3.7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 | 第65-67页 |
6.3.8 乡村文化景观规划 | 第67-68页 |
6.4 规划案例分析 | 第68-74页 |
6.4.1 指导思想 | 第68-69页 |
6.4.2 规划原则 | 第69页 |
6.4.3 规划定位 | 第69页 |
6.4.4 功能分区 | 第69-70页 |
6.4.5 分区规划 | 第70-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