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言 | 第9-22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1-19页 |
| (三)“家训”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 一、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概况 | 第22-28页 |
| (一)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2-24页 |
| (二)隋唐时期 | 第24-25页 |
| (三)宋元时期 | 第25-26页 |
| (四)明清时期 | 第26-28页 |
| 二、清代家训中的修身教育 | 第28-37页 |
| (一)诚实守信 | 第28-30页 |
| (二)积善成德 | 第30-31页 |
| (三)勤奋好学 | 第31-33页 |
| (四)志存高远 | 第33-35页 |
| (五)日日省察 | 第35-37页 |
| 三、清代家训中的家庭伦理教育 | 第37-48页 |
| (一)父慈子孝 | 第37-39页 |
| (二)兄友弟悌 | 第39-41页 |
| (三)夫妻恩爱 | 第41-43页 |
| (四)妯娌和睦 | 第43-45页 |
| (五)救助族人 | 第45-48页 |
| 四、清代家训中的处世教育 | 第48-57页 |
| (一)谨言慎行 | 第48-50页 |
| (二)尊师敬老 | 第50-51页 |
| (三)敦亲睦邻 | 第51-54页 |
| (四)救济乡里 | 第54-55页 |
| (五)为官清廉 | 第55-57页 |
| 五、清代家训中的女性伦理教育 | 第57-63页 |
| (一)男女有别 | 第57-58页 |
| (二)知书达礼 | 第58-60页 |
| (三)精于女红 | 第60-61页 |
| (四)勤于劳作 | 第61-63页 |
| 六、清代家训中的立业教育 | 第63-69页 |
| (一)择业有道 | 第63-64页 |
| (二)勤俭持家 | 第64-66页 |
| (三)戒除恶习 | 第66-69页 |
| 七、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方法 | 第69-77页 |
| (一)言传身教 | 第69-71页 |
| (二)重视蒙学 | 第71-72页 |
| (三)因材施教 | 第72-74页 |
| (四)奖惩结合 | 第74-77页 |
| 八、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 第77-84页 |
| (一)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77-80页 |
| (二)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80-84页 |
| 结语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 后记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