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植物光合特性对增温的响应 | 第13-15页 |
1.2.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对增温的响应 | 第15-17页 |
1.2.3 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研究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样地设置 | 第19-21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19-20页 |
2.2.2 开顶式生长室 | 第20页 |
2.2.3 样地设置 | 第20-21页 |
2.3 实验测定 | 第21-25页 |
2.3.1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2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3 生理生化参数测定 | 第23-2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52页 |
3.1 OTC的增温效果 | 第26-28页 |
3.2 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28-36页 |
3.2.1 最大净光合速率 | 第28-29页 |
3.2.2 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与暗呼吸速率 | 第29-32页 |
3.2.3 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32-35页 |
3.2.4 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 不同种植模式下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36-46页 |
3.3.1 光合响应曲线参数 | 第36-40页 |
3.3.2 瞬时气体交换参数 | 第40-42页 |
3.3.3 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增温与种植模式交互作用的响应 | 第42-46页 |
3.4 冠层不同位置叶片光合特性对的增温的响应 | 第46-49页 |
3.4.1 光合响应曲线 | 第46-48页 |
3.4.2 瞬时气体交换参数 | 第48-49页 |
3.5 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理生化特性对增温的响应 | 第49-52页 |
3.5.1 氮含量 | 第49-50页 |
3.5.2 叶绿素含量 | 第50页 |
3.5.3 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2-59页 |
4.1 OTC的增温效果 | 第52页 |
4.2 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52-55页 |
4.2.1 光合响应曲线参数对增温的响应 | 第52-54页 |
4.2.2 瞬时气体交换参数对增温的响应 | 第54-55页 |
4.2.3 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第55页 |
4.3 不同种植模式下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55-56页 |
4.4 冠层不同位置叶片光合特性对的增温的响应 | 第56-57页 |
4.5 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理生化特性对增温的响应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1.1 不同季节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59页 |
5.1.2 不同种植模式下光合特性对两年增温的响应 | 第59-60页 |
5.1.3 冠层不同位置叶片光合特性对的增温的响应 | 第60页 |
5.1.4 生理生化特性对增温的响应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