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

中国黄耆属糙叶组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分类学简史第11页
    1.3 形态学研究概况第11-14页
        1.3.1 叶表皮研究第11-12页
        1.3.2 花器官发育与孢粉学研究第12-14页
    1.4 细胞学研究概况第14-15页
    1.5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5-16页
    1.6 区系地理研究概况第16-18页
第二章 糙叶组黄耆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第18-31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8-20页
        2.1.1 材料第18-20页
        2.1.2 方法第2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0-22页
        2.2.1 叶表皮在体式镜下的观察结果第20-21页
        2.2.2 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结果第21-22页
    2.3 讨论第22-24页
        2.3.1 表皮毛特征及分类学意义第22页
        2.3.2 气孔器特征、角质层纹饰的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第22-23页
        2.3.3 叶表皮细胞性状及其演化趋势第23页
        2.3.4 一些类群叶表皮形态的比较第23-24页
    2.4 小结第24-25页
    附表第25-31页
第三章 糙叶组黄耆植物的花粉微形态第31-4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1-33页
        3.1.1 材料第31-33页
        3.1.2 方法第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3.2.1 花粉类型、大小及形状第33页
        3.2.2 萌发沟及外壁纹饰第33-35页
    3.3 讨论第35-37页
        3.3.1 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及意义第35页
        3.3.2 花粉特征与一些物种的亲缘关系第35页
        3.3.3 花粉特征的稳定性及分类学意义第35-36页
        3.3.4 一些相似种花粉形态的比较第36-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附表第38-43页
第四章 糙叶组黄耆植物的地理分布第43-51页
    4.1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43页
        4.1.1 研究方法第43页
        4.1.2 研究材料第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4.2.1 糙叶组黄耆植物在中国的水平分布特征第43-45页
        4.2.2 糙叶组黄耆植物在中国的垂直分布特征第45-46页
        4.2.3 糙叶组黄耆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第46-48页
        4.2.4 中国34种黄耆植物的区系组成第48页
    4.3 讨论第48-50页
        4.3.1 糙叶组植物的丰富度、同一性比较第48页
        4.3.2 一些种类的地理重叠现象第48-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糙叶组黄耆植物的分种记述及分布第51-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3页
    6.1 结论第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第71-88页
致谢第88-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oxm1的SUMO化对干细胞样细胞的多能性维持基因、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下一篇:长江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