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技术转移在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6页 |
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20页 |
2.1.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性和构成 | 第17-19页 |
2.1.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20页 |
2.2 技术转移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技术转移的定义 | 第20页 |
2.2.2 技术转移理论的发展 | 第20-21页 |
2.3 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3.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21页 |
2.3.2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 第21-23页 |
2.3.3 系统仿真 | 第23-24页 |
2.3.4 Vensim PLE 仿真软件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 第26-40页 |
3.1 北京市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2 北京市技术转移模型总体构架 | 第27-29页 |
3.2.1 技术提供方 | 第27页 |
3.2.2 技术接收方 | 第27-28页 |
3.2.3 技术市场成交额 | 第28-29页 |
3.3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9-32页 |
3.3.1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9页 |
3.3.2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分析. | 第29-31页 |
3.3.3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流程图分析 | 第31-32页 |
3.3.4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流程图主要方程 | 第32页 |
3.4 北京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分析 | 第32-37页 |
3.4.1 技术投入—产出期的设定及数据的处理 | 第32-35页 |
3.4.2 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方案及其分析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4章 北京资源 环境 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0-56页 |
4.1 北京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5页 |
4.1.1 资源消耗分析 | 第40-42页 |
4.1.2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4.1.3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4.2 北京资源 环境 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45-48页 |
4.2.1 模型各子系统指标选取原则及其简介 | 第45-47页 |
4.2.2 北京资源 环境 经济系统模型总体结构框架 | 第47-48页 |
4.2.3 北京资源 环境 经济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 第48页 |
4.3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 | 第48-51页 |
4.3.1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48-50页 |
4.3.2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流程图 | 第50-51页 |
4.4 资源与经济子系统 | 第51-53页 |
4.4.1 资源与经济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51-52页 |
4.4.2 资源与经济子系统流程图 | 第52-53页 |
4.5 环境与经济子系统 | 第53-55页 |
4.5.1 环境与经济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53-54页 |
4.5.2 环境与经济流程图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北京技术转移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监测模型研究 | 第56-72页 |
5.1 复合系统概述 | 第56-57页 |
5.2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总体框架 | 第57-58页 |
5.3 北京技术转移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图分析 | 第58-59页 |
5.4 北京技术转移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SD 流程图分析 | 第59-61页 |
5.4.1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变量 | 第60页 |
5.4.2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 SD 流程图描述 | 第60-61页 |
5.5 复合系统流程图主要变量、计算表达式及相关系数的确定 | 第61-64页 |
5.5.1 复合系统流程图的主要变量及计算表达式 | 第61-63页 |
5.5.2 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63-64页 |
5.6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检验 | 第64-65页 |
5.6.1 检验监测模型结构 | 第64页 |
5.6.2 检验复合系统监测模型的有效性 | 第64-65页 |
5.6.3 分析监测模型的灵敏度 | 第65页 |
5.7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仿真方案的设计 | 第65-67页 |
5.8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67-71页 |
5.8.1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各子系统主要变量仿真结果 | 第67-70页 |
5.8.2 复合系统监测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