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内燃机气道的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3 内燃机缸内空气运动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内燃机缸内空气运动的实验研究 | 第15-16页 |
1.3.1.1 宏观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1.3.1.2 微观测量方法 | 第16页 |
1.3.2 CFD应用于气道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气道稳态流动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9-31页 |
2.1 内燃机气道稳态流动性能测试 | 第19-20页 |
2.1.1 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形式 | 第19页 |
2.1.2 气道稳态流动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 内燃机气道稳态流动特性的评价方法 | 第20-24页 |
2.2.1 Ricardo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2.2 Fev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2.2.3 AVL评价方法 | 第22页 |
2.2.4 SwRI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2.5 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 第23-24页 |
2.2.5.1 假设条件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2.2.5.2 评价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 | 第24页 |
2.3 V-S假设方法 | 第24-30页 |
2.3.1 气道流通能力的分析 | 第24-25页 |
2.3.2 缸内进气道入口的压差的假设 | 第25-27页 |
2.3.3 缸内新鲜充量的假设 | 第27-28页 |
2.3.4 充气效率的假设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内燃机缸内空气流动的数值模拟 | 第31-53页 |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 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3 稳流试验的仿真及分析 | 第33-40页 |
3.3.1 气缸内空间流场分布规律 | 第36-38页 |
3.3.2 最大升程时气道流场分析 | 第38-40页 |
3.4 关于增压柴油机进气道在高压差下流通特性的研究 | 第40-42页 |
3.4.1 对气道流量系数的变化的研究 | 第41页 |
3.4.2 进气道内部速度流场的分析 | 第41-42页 |
3.5 组合气道的主要结构参数及其对气道性能的影响 | 第42-47页 |
3.5.1 对两切向气道组合的性能影响 | 第42-45页 |
3.5.2 对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混合的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 进气道的相对角度对涡流比的影响 | 第47-49页 |
3.7 不同组合的进气道对涡流和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49-51页 |
3.7.1.长螺旋进气道与短切向进气道组合 | 第49页 |
3.7.2 双切向进气道组合的分析 | 第49-50页 |
3.7.3 双螺旋进气道组合的分析 | 第50页 |
3.7.4 长切向气道与短螺旋进气道组合 | 第50页 |
3.7.5 不同进气道组合的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气道结构优化分析及结构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53-60页 |
4.1 气道结构对比 | 第53-54页 |
4.2 优化设计 | 第54-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60-6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0-6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