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船舶动力装置论文--燃气动力装置论文--燃气轮机论文

船用燃气轮机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流动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 涡轮叶顶间隙被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第18-26页
        1.3.1 肋条叶顶第18-20页
        1.3.2 叶顶小翼第20-21页
        1.3.3 叶片顶部带冠第21-25页
        1.3.4 其他叶顶处理结构第25-26页
        1.3.5 机匣端壁处理第26页
    1.4 涡轮叶顶间隙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第26-30页
        1.4.1 叶顶喷气控制第27-28页
        1.4.2 叶顶间隙等离子体控制第28页
        1.4.3 叶顶间隙机械力控制第28-29页
        1.4.4 其他间隙主动控制结构第29-30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0-31页
第2章 涡轮叶顶间隙流场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第31-43页
    2.1 计算对象第31页
    2.2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第31-32页
    2.3 计算网格第32-35页
        2.3.1 网格划分第32-33页
        2.3.2 网格敏感性验证第33-35页
    2.4 边界条件第35页
    2.5 本文计算方法验证第35-41页
        2.5.1 试验装置与涡轮主要参数第36-37页
        2.5.2 数值方法与计算网格第37-38页
        2.5.3 网格与湍流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第38-40页
        2.5.4 间隙泄漏流场的计算值与测量值比较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结构及损失机理研究第43-57页
    3.1 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结构及损失分析第43-48页
        3.1.1 间隙泄漏流与泄漏涡形成过程第43页
        3.1.2 间隙大范围变化下泄漏涡与通道涡之间相互作用第43-47页
        3.1.3 进气攻角对叶顶间隙内流动的影响第47-48页
    3.2 叶顶泄漏涡破碎对损失的影响第48-55页
        3.2.1 泄漏涡破碎现象及动力学分析第49-51页
        3.2.2 间隙高度对泄漏涡结构及破碎特性的影响第51-53页
        3.2.3 泄漏涡破碎与损失的关系第53-55页
    3.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涡轮叶顶间隙流动被动控制技术研究第57-113页
    4.1 叶顶间隙泄漏流动控制原则第57-58页
    4.2 叶顶凹槽形态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58-65页
        4.2.1 不同叶顶结构与计算网格第59页
        4.2.2 不同叶顶结构间隙内部流场及损失分布第59-61页
        4.2.3 不同间隙下不同叶顶结构对涡轮总体性能的影响第61-64页
        4.2.4 凹槽内布置横向肋条叶顶结构的变工况特性第64-65页
    4.3 叶顶间隙形态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65-74页
        4.3.1 不同叶顶间隙形态结构第68-69页
        4.3.2 不同叶顶间隙形态下动叶气动性能对比第69-72页
        4.3.3 变工况条件下不同叶顶间隙形态动叶气动性能对比第72-74页
    4.4 机匣端壁造型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74-87页
        4.4.1 机匣端壁结构与计算网格第75页
        4.4.2 不同机匣端壁结构下端区流场及端壁结构优化第75-81页
        4.4.3 处理机匣区域三维流动机理对比分析第81-86页
        4.4.4 不同工况下处理机匣对端区损失控制作用的对比分析第86-87页
    4.5 叶片带冠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87-111页
        4.5.1 带冠叶片端区复杂流场结构分析第87-92页
        4.5.2 叶冠泄漏流对下游静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92-95页
        4.5.3 叶冠结构设计优化对端区损失的控制作用研究第95-104页
        4.5.4 不同叶冠结构端区掺混损失比较第104-105页
        4.5.5 叶片带冠与否对端区流动及级性能的影响第105-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5章 涡轮叶顶间隙流动复合控制技术研究第113-151页
    5.1 叶顶间隙端区二次流干涉及非定常控制可行性分析第113-127页
        5.1.1 模型涡轮和计算方法第114-115页
        5.1.2 定常和时均间隙端区流场对比第115-119页
        5.1.3 上游尾迹、泄漏涡/掺混区和下游通道涡干涉机理分析第119-123页
        5.1.4 非定常间隙端区损失控制可行性分析第123-126页
        5.1.5 非定常效应对涡轮总体性能的影响第126-127页
    5.2 基于涡破碎控制的叶顶喷气控制参数优化第127-134页
        5.2.1 叶顶喷气结构第127-128页
        5.2.2 不同喷气位置下喷气对泄漏涡结构及其破碎特性的影响第128-133页
        5.2.3 泄漏涡破碎对带喷气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第133-134页
    5.3 基于变叶顶间隙影响的叶顶复合控制参数优化第134-143页
        5.3.1 叶顶几何结构与网格第135页
        5.3.2 叶顶喷气下间隙泄漏流动机理分析第135-138页
        5.3.3 不同间隙下凹槽联合喷气对间隙端区流场及损失的影响第138-139页
        5.3.4 叶顶喷气量影响第139-143页
    5.4 基于变工况影响的叶顶复合控制参数优化第143-149页
        5.4.1 不同喷气位置下进口攻角对间隙端区流场及性能的影响第143-148页
        5.4.2 变工况下非均匀叶顶喷气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第148-149页
    5.5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6章 涡轮叶片叶顶间隙变化减敏技术研究第151-161页
    6.1 不同叶顶结构第151-152页
    6.2 叶顶间隙变化对间隙流场结构及损失的影响第152-154页
        6.2.1 间隙内速度矢量和马赫数分布第152-154页
        6.2.2 动叶片出口节距平均熵增沿叶高分布第154页
    6.3 涡轮性能随叶顶间隙的变化规律第154-156页
        6.3.1 涡轮效率随叶顶间隙变化第154-155页
        6.3.2 不同叶顶结构下间隙变化敏感性随间隙变化第155-156页
    6.4 变工况影响第156-159页
        6.4.1 不同气流攻角下叶顶间隙区域流线分布第156-157页
        6.4.2 不同气流攻角下叶顶截面区域静压系数分布第157-158页
        6.4.3 不同间隙控制方法下攻角变化敏感性随气流攻角变化第158-159页
    6.5 本章小结第159-161页
结论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1-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UV的水下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
下一篇:水下近场爆炸对舰船结构瞬态流固耦合毁伤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