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城市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共享交通行为的公众偏好、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潜力研究--以上海为例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1.绪论第22-42页
    1.1 研究背景第22-2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1.2.1 研究目的第27页
        1.2.2 研究意义第27-28页
        1.2.3 研究问题第28-2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9-39页
        1.3.1 共享交通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第29-31页
        1.3.2 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第31-33页
        1.3.3 共享交通出行的亲环境性研究进展第33-35页
        1.3.4 共享交通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第35-38页
        1.3.5 研究进展评述第38-39页
    1.4 研究基础和研究内容第39-40页
        1.4.1 研究基础第39页
        1.4.2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40-42页
2.城市共享交通出行行为影响因素识别第42-52页
    2.1 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偏好的指标识别第42-44页
        2.1.1 出行因素第42-43页
        2.1.2 社会统计学因素第43-44页
    2.2 共享交通出行行为的相关理论第44-47页
        2.2.1 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概况第44-45页
        2.2.2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第45-47页
    2.3 共享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指标识别第47-51页
        2.3.1 环境心理学因素第47-48页
        2.3.2 个人环保因素第48-49页
        2.3.3 环境社会学因素第49-50页
        2.3.4 社会统计学因素第50页
        2.3.5 共享交通出行行为偏好和影响因素指标关系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3.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偏好及多影响因素研究第52-76页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52-56页
        3.1.1 区域概况第52-53页
        3.1.2 研究方法第53-56页
    3.2 出行偏好的递阶结构构建第56-57页
    3.3 问卷设计及现场调查第57-60页
        3.3.1 问卷设计第57-59页
        3.3.2 现场调查第59-60页
    3.4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偏好研究第60-72页
        3.4.1 交通出行行为偏好的识别第60-65页
        3.4.2 偏好选择的社会统计学因素分析第65-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6页
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共享交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共享单车为例第76-134页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76-80页
    4.2 问卷设计第80-84页
        4.2.1 环境心理学因素题项设计第81-82页
        4.2.2 个人环保因素题项设计第82-83页
        4.2.3 环境社会学因素题项设计第83-84页
    4.3 现场调查第84-85页
    4.4 模型构建和假设第85-89页
        4.4.1 模型1和假设第85-86页
        4.4.2 模型2和假设第86-87页
        4.4.3 模型3和假设第87-89页
    4.5 城市共享单车出行行为意向分析第89-104页
        4.5.1 共享单车出行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89-90页
        4.5.2 共享单车出行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第90-93页
        4.5.3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93-95页
        4.5.4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95-96页
        4.5.5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96-101页
        4.5.6 组合效度和平均方差抽取率检验第101-103页
        4.5.7 模型适配度检验第103-104页
    4.6 环境社会学因素分析第104-108页
    4.7 社会统计学因素分析第108-127页
        4.7.1 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第108-110页
        4.7.2 独立样本T检验第110页
        4.7.3 社会统计学因素对居民出行心理驱动因素的影响第110-119页
        4.7.4 社会统计学因素对居民出行环境社会学因素的影响第119-126页
        4.7.5 受访者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目的分析和常用出行方式第126-127页
    4.8 假设检验第127-130页
    4.9 本章小结第130-134页
5.基于TPB-SD耦合模型的城市共享交通出行碳减排潜力研究:以共享单车为例第134-168页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34-140页
        5.1.1 数据来源第134-138页
        5.1.2 研究方法第138-140页
    5.2 上海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现状分析第140-143页
        5.2.1 上海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第140-142页
        5.2.2 上海城市通勤工具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第142-143页
    5.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共享交通出行碳减排潜力耦合模型构建第143-150页
        5.3.1 模型系统边界设定第143页
        5.3.2 TPB-SD耦合模型建立第143-145页
        5.3.3 TPB-SD模型结构与系统流图绘制第145-150页
    5.4 系统动力学模型校验第150-152页
        5.4.1 真实性校验第150-151页
        5.4.2 灵敏度校验第151-152页
    5.5 城市共享单车出行碳减排情景设计第152-155页
    5.6 城市共享单车碳减排潜力模拟预测结果第155-158页
    5.7 不确定性分析第158页
    5.8 基于多利益相关方的城市共享单车出行碳减排政策建议第158-165页
    5.9 本章小结第165-168页
6.结论与展望第168-177页
    6.1 主要结论第168-175页
    6.2 研究创新性第175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92页
附件第192-215页
    附件1 居民日常通勤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调查问卷第192-196页
    附件2 居民共享单车绿色出行方式的调查问卷第196-200页
    附件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众出行方式行为偏好选择问卷各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结果第200-206页
    附件4 居民共享单车出行行为模型的因子分析结果(模型1、2、3)第206-211页
    附件5 系统动力学建模主要方程式和参变量赋值第211-215页
致谢第215-21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实时推算模型及控制方法
下一篇:基于自组织混沌边缘决策的交通流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