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

日本校内研修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35页
    一、选题缘由第9-15页
        (一)关注“校内研修”的缘由: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9-11页
        (二)关注“校内研修”持续有效开展的缘由:我国校本研修面临的困境第11-13页
        (三)以日本校内研修为研究对象的缘由:以他者为鉴反观自身第13-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33页
        (一)关于日本校内研修发展史的综述第15-20页
        (二)关于日本校内研修开展情况的综述第20-32页
        (三)简要总结与评价第32-33页
    三、研究问题的澄清与分解第33页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第33-35页
        (一)研究目标第33页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33-35页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第35-62页
    一、概念界定第35-38页
        (一)校内研修第35-36页
        (二)课例研究第36-38页
    二、研究对象第38-39页
        (一)研究对象的历史跨度第38页
        (二)研究对象的学段范围第38-39页
    三、研究方法第39-40页
    四、分析框架第40-59页
        (一)基于“系统思考”的分析框架建构第40-41页
        (二)解析校内研修的四个维度及其中的四对张力关系第41-55页
        (三)厘清校内研修影响因素的四个角度第55-58页
        (四)校内研修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呈现第58-59页
    五、研究内容与结构第59-62页
        (一)历史分期第59-60页
        (二)论文结构第60-61页
        (三)研究局限第61-62页
第二章 日本校内研修的“萌芽期”(明治时期—二战)第62-90页
    一、“萌芽期”校内研修的样态第62-82页
        (一)目标:从“为达成国家的教育目的”到“为实现真正的教育”第63-67页
        (二)组织:从“校长上下级管理方式”到“领导身先士卒引领”第67-70页
        (三)内容:从“教师成为技术的熟练者”到“教师成为实践的检视者”第70-77页
        (四)方法:从“定型化的教学批评会”到“着眼于学生、课程的研讨”第77-82页
    二、“萌芽期”校内研修的影响因素第82-87页
        (一)社会文化规范:自上而下的启蒙与对“和魂洋才”的追求第82-83页
        (二)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行财政的保障与“为国家教育”的管理原则..第83-84页
        (三)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圣职者”形象与“质”“量”的严重不足..第84-85页
        (四)基础教育课程:国家主义之下严格管束的教育课程第85-87页
    三、小结:“萌芽期”校内研修的成效与问题第87-90页
第三章 日本校内研修的“自然成长期”(二战后-1960年代前期)第90-119页
    一、“自然成长期”校内研修的样态第91-108页
        (一)目标:解决学校有资格教师不足等现实问题第91-94页
        (二)组织:个人、小组或学科主导的自组织第94-98页
        (三)内容:从探讨课程编制转向关注各学科教学方法第98-104页
        (四)方法:偏重教育实践中多种形态的交流第104-108页
    二、“自然成长期”校内研修的影响因素第108-116页
        (一)社会文化规范:教师“劳动者”形象与共同体组织观第108-110页
        (二)行政管理体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民主化第110-112页
        (三)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格证书的开放制与有资格教师的不足第112-115页
        (四)基础教育课程:从“试案”到“国家标准”的《学习指导要领》.第115-116页
    三、小结:“自然成长期”校内研修的成效与问题第116-119页
第四章 日本校内研修的“体系确立期”(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末)第119-151页
    一、“体系确立期”校内研修的样态第120-138页
        (一)目标:符合学校改进要求的教师发展第120-124页
        (二)组织:在行政推动下学校形成“研修委员会”第124-128页
        (三)内容:在学校研究主题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第128-133页
        (四)方法:PDS式研修过程管理与“科学化”的课例研究第133-138页
    二、“体系确立期”校内研修的影响因素第138-148页
        (一)社会文化规范:追求同质化的“集团主义”与“平等主义”第138-140页
        (二)行政管理体制:在学校专业组织中官僚制原理的渗透第140-143页
        (三)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质”的提升与日本特有的教师专业性论第143-145页
        (四)基础教育课程:从“现代化”的高密度课程转向“宽松”教育第145-148页
    三、小结:“体系确立期”校内研修的成效与问题第148-151页
第五章 日本校内研修的“功能扩充期”(1990年代初至今)第151-189页
    一、“功能扩充期”校内研修的样态第152-175页
        (一)目标:提升和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第152-156页
        (二)组织:变通的多层多样性结构组织第156-162页
        (三)内容:基于学生“学”的立体性校本课程开发第162-167页
        (四)方法:PDCA螺旋上升式循环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第167-175页
    二、“功能扩充期”校内研修的影响因素第175-187页
        (一)社会文化规范:从群体社会转向个体社会第175-178页
        (二)行政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裁量权的同时强化学校的责任第178-180页
        (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声望和教师梯队结构性变化第180-184页
        (四)基础课程管理: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第184-187页
    三、小结:“功能扩充期”校内研修的成效与问题第187-18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89-210页
    一、日本校内研修的主要特征第189-201页
        (一)目标:在不断改进学校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189-193页
        (二)组织:非正式管控和自我控制作为主要控制机制第193-195页
        (三)内容:构建教师专业群体的“实践中的理论”第195-198页
        (四)方法:以“技术取向”与“解释取向”竞合相成的研究为本第198-201页
    二、日本校内研修的影响要素第201-207页
        (一)社会文化规范:群体社会的共同体组织观第201-203页
        (二)行政管理体制:内化为学校规范的行政干预第203-204页
        (三)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群体的“质”与“量”第204-206页
        (四)基础教育课程:“宽严并济”的国家教育课程管理第206-207页
    三、日本校内研修有效延续至今的缘由第207-210页
        (一)“群体社会”和“匠人精神”是文化基础第207-208页
        (二)舒适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稳定性是外在条件第208页
        (三)实践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专业保障第208-209页
        (四)从改变中获得的充实与喜悦是动力源泉第209-210页
结语第210-213页
    一、校内研修目标的文化建构性第210页
    二、校内研修组织的开放整合性第210-211页
    三、校内研修内容的日常真实性第211页
    四、校内研修方法的持续探究性第211-213页
参考文献第213-224页
后记第224-22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效率与民主:20世纪前期美国学校课程变革研究
下一篇: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