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 煤灰的形成机理及沉积行为 | 第15-19页 |
1.4 高碱煤灰形成和灰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富氧燃烧对灰形成和灰沉积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实验系统和研究方法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系统及采样设备 | 第26-33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3-39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2.5 结渣沾污预测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富氧燃烧条件下基于CCSEM的煤成灰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条件及样品分析 | 第43-46页 |
3.3 燃烧气氛对煤灰颗粒粒径及矿物组成分布的影响 | 第46-50页 |
3.4 富氧燃烧条件下含钙矿物颗粒的转变特性 | 第50-56页 |
3.5 富氧燃烧条件下含铁矿物颗粒的转变特性 | 第56-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富氧燃烧条件下高碱煤灰沾污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62-76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62-67页 |
4.3 掺烧对煤灰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67-69页 |
4.4 不同烟气温度下沾污样品形貌和成分特性 | 第69-73页 |
4.5 掺烧和气氛对沉积样品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大型电站锅炉中高碱煤飞灰形成及沾污特性 | 第76-95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76-79页 |
5.3 不同位置处的飞灰特性 | 第79-81页 |
5.4 不同采样位置下灰沉积特性 | 第81-83页 |
5.5 不同采样时间下灰沉积特性 | 第83-88页 |
5.6 离线沉积采样下灰沉积的特性 | 第88-90页 |
5.7 不同实验方法灰渣形成特性对比 | 第90-9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3MW_(th)煤粉富氧燃烧灰沉积特性 | 第95-110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3MWth富氧燃烧试验平台介绍 | 第96-98页 |
6.3 实验条件与实验过程 | 第98-101页 |
6.4 系统运行特性 | 第101-103页 |
6.5 富氧燃烧下灰形成及沉积特性 | 第103-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10-11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11页 |
7.3 建议及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6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8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28-129页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