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 1.2 黑风暴的形成机理及对流冷池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对流冷池对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15-17页 |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模式与资料介绍 | 第18-22页 |
| 2.1 大涡模式介绍 | 第18-19页 |
| 2.1.1 基本方程 | 第18-19页 |
| 2.1.2 次网格方案 | 第19页 |
| 2.2 资料及方法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对流冷池对黑风暴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22-36页 |
| 3.1 引言 | 第22页 |
| 3.2 资料及数值试验介绍 | 第22-25页 |
| 3.3 对流冷池的湍流结构及其对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25-29页 |
| 3.4 冷源冷却率对对流冷池结构的影响 | 第29-32页 |
| 3.5 冷源尺度对对流冷池结构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6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风切变对对流冷池结构及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36-53页 |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 4.2 资料及数值试验设计 | 第37-39页 |
| 4.3 环境风场中对流冷池的湍流结构及其对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39-44页 |
| 4.4 垂直风切变对对流冷池结构及其沙尘抬升和传输的影响 | 第44-51页 |
| 4.5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53-55页 |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55页 |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