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基因载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19-38页 |
第一节 对羟基苯甲酸-聚乙烯亚胺的制备与脑靶向性评价 | 第19-2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9-20页 |
1.1 材料 | 第19-20页 |
1.2 仪器 | 第20页 |
2. 方法 | 第20-23页 |
2.1 pHA-PEI_(25K)的合成、纯化与表征 | 第20-21页 |
2.2 p-HA-PEI_(25K)标记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22页 |
2.2.1 p-HA-PEI_(25K)-IR820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22页 |
2.2.2 p-HA-PEI_(25K)的~(125)I标记 | 第22页 |
2.3 p-HA-PEI_(25K)的脑靶向性评价 | 第22-23页 |
2.3.1 p-HA-PEI_(25K)-IR820的荧光分布试验 | 第22页 |
2.3.2 p-HA-PEI_(25K)小鼠体内放射性分布试验 | 第22-23页 |
2.4 p-HA-PEI_(25K)的细胞毒性考察 | 第23页 |
2.4.1 MTT法考查p-HA-PEI_(25K)对U87细胞的毒性 | 第23页 |
2.4.2 MTT法考查p-HA-PEI_(25K)对SH-SY5Y细胞的毒性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27页 |
3.1 p-HA-PEI_(25K)及其标记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3.2 p-HA-PEI_(25K)的脑靶向性 | 第24-26页 |
3.2.1 p-HA-PEI_(25K)-IR820的组织分布 | 第25-26页 |
3.2.2 ~(125)I-p-HA-PEI_(25K)小鼠体内的分布 | 第26页 |
3.3 p-HA-PEI_(25K)的细胞毒性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28页 |
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肉豆蔻酸-聚乙烯亚胺(MC-PEI_(10K))的制备与脑靶向性评价 | 第29-35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29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仪器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0页 |
2.1 MC-PEI_(10K)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页 |
2.2 MC-PEI_(10K)-IR820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0页 |
2.3 MC-PEI_(10K)的脑靶向性评价 | 第30页 |
2.3.1 MC-PEI_(10K)-IR820的小鼠活体组织分布 | 第30页 |
2.3.2 MC-PEI_(10K)-IR820小鼠离体组织分布 | 第30页 |
2.4 MC-PEI_(10K)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3页 |
3.1 MC-PEI_(10K)及其标记物 | 第30-31页 |
3.2 MC-PEI_(10K)的脑靶向性 | 第31-32页 |
3.2.1 MC-PEI_(10K)-IR820小鼠活体组织分布 | 第31-32页 |
3.2.2 MC-PEI_(10K)-IR820小鼠离体组织分布 | 第32页 |
3.3 MC-PEI_(10K)的细胞毒性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5. 小结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脑靶向基因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药效学评价 | 第38-62页 |
第一节 报告基因的制备及纯化 | 第38-42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8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仪器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0页 |
2.1 Luria-Bertani(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39页 |
2.1.1 LB液体培养基 | 第38-39页 |
2.1.2 LB液体选择培养基 | 第39页 |
2.2 质粒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9-40页 |
2.2.1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9页 |
2.2.2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39-40页 |
2.3 质粒DNA的表征 | 第40页 |
2.3.1 质粒DNA的质量评价 | 第40页 |
2.3.2 质粒DNA的纯度检测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页 |
3.1 质粒的质量和纯度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节 p-HA-PEI_(25K)基因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药效学评价 | 第42-53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2-43页 |
1.1 材料 | 第42页 |
1.2 仪器 | 第42-43页 |
2. 方法 | 第43-46页 |
2.1 p-HA-PEI_(25K)/DNA基因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3-44页 |
2.1.1 p-HA-PEI_(25K)/DNA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43页 |
2.1.2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凝胶电泳试验 | 第43页 |
2.1.3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形态学考察 | 第43-44页 |
2.2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44页 |
2.2.1 罗丹明标记DNA(RITC-DNA)的制备 | 第44页 |
2.2.2 p-HA-PEI_(25K)/RITC-DNA的U87细胞摄取试验 | 第44页 |
2.2.3 p-HA-PEI_(25K)/RITC-DNA在小鼠脑组织摄取试验 | 第44页 |
2.3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细胞转染试验 | 第44-46页 |
2.3.1 细胞定性转染 | 第44-45页 |
2.3.2 细胞定量转染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51页 |
3.1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47页 |
3.1.1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包载效果和稳定性 | 第46页 |
3.1.2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粒径和形态学 | 第46-47页 |
3.2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摄取 | 第47-48页 |
3.2.1 p-HA-PEI_(25K)/RITC-DNA纳米粒在U87细胞的摄取 | 第47-48页 |
3.2.2 p-HA-PEI_(25K)/RITC-DNA纳米粒在脑内摄取 | 第48页 |
3.3 p-HA-PEI_(25K)/DNA纳米粒的细胞转染 | 第48-51页 |
3.3.1 细胞定性转染效果 | 第48-49页 |
3.3.2 细胞定量转染效果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节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药效学评价 | 第53-60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4页 |
2.1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页 |
2.1.1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制备 | 第53页 |
2.1.2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凝胶电泳试验 | 第53页 |
2.1.3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形态学考察 | 第53页 |
2.2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细胞和脑组织摄取 | 第53页 |
2.3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细胞转染试验 | 第53-54页 |
2.3.1 细胞定性转染 | 第53-54页 |
2.3.2 细胞定量转染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58页 |
3.1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3.1.1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包载效果和稳定性 | 第54页 |
3.1.2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 | 第54-55页 |
3.1.3 纳米粒形态 | 第55页 |
3.2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细胞和脑组织摄取 | 第55-56页 |
3.3 MC-PEI_(10K)/DNA纳米粒的细胞转染效果 | 第56-58页 |
3.3.1 细胞定性转染效果 | 第56-57页 |
3.3.2 细胞定量转染效果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5. 小结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三章 脑靶向功能材料脑内基因递送的药效学评价 | 第62-73页 |
第一节 p-HA-PEI_(25K)脑内基因递送的药效学评价 | 第62-67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62-63页 |
1.1 材料 | 第62页 |
1.2 仪器 | 第62-63页 |
2. 方法 | 第63页 |
2.1 p-HA-PEI_(25K)/DNA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试验 | 第63页 |
2.1.1 p-HA-PEI_(25K)/pDsRED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 | 第63页 |
2.1.2 p-HA-PEI_(25K)/pEGFP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 | 第63页 |
2.2 p-HA-PEI_(25K)/pTRAIL纳米粒抗脑胶质瘤的药效学评价 | 第63页 |
2.2.1 脑胶质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2.2.2 抗脑胶质瘤的药效学试验 | 第63页 |
3. 结果 | 第63-66页 |
3.1 p-HA-PEI_(25K)/DNA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效果 | 第63-64页 |
3.2 p-HA-PEI_(25K)/pTRAIL纳米粒抗脑胶质瘤的药效学评价 | 第64-66页 |
3.2.1 脑胶质瘤裸鼠模型 | 第64-65页 |
3.2.2 抗脑胶质瘤的药效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二节 MC-PEI_(10K)脑内基因递送的药效学评价 | 第67-71页 |
1.材料和仪器 | 第67页 |
2. 方法 | 第67页 |
2.1 MC-PEI_(10K)/DNA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试验 | 第67页 |
2.2 MC-PEI_(10K)/pTRAIL纳米粒抗脑胶质瘤的药效学评价 | 第67页 |
3. 结果 | 第67-69页 |
3.1 MC-PEI_(10K)/DNA纳米粒在小鼠脑部的转染效果 | 第67-69页 |
3.2 MC-PEI_(10K)/pTRAIL纳米粒抗脑胶质瘤的药效 | 第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5. 小结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