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除虫菊组培快繁研究 | 第12-14页 |
1.1.2 除虫菊再生研究 | 第14-16页 |
1.2 关于植物遗传转化 | 第16-21页 |
1.2.1 基因枪介导法 | 第16-17页 |
1.2.2 原生质体介导法 | 第17页 |
1.2.3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7-18页 |
1.2.4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8-20页 |
1.2.5 植物原位转化的方法 | 第20-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除虫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1.2 培养基 | 第22页 |
2.1.1.3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2.1 除虫菊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22页 |
2.1.2.2 6-BA和IBA不同浓度配比对除虫菊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3 暗培养时间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2.1.2.4 AgNO_3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24页 |
2.1.2.5 不同基因型对除虫菊直接再生的影响 | 第24页 |
2.2 除虫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4-3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2.2.2.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2.2.2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 第24-25页 |
2.2.2.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5页 |
2.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2.2.2.5 培养基及添加成分 | 第25-26页 |
2.2.2.6 常用溶液 | 第26-27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2.1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及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2.2 卡那霉素浓度和暗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3 头孢霉素浓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2.4 预培养和侵染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2.5 抗性苗叶片和整株的染色 | 第30页 |
2.2.2.6 抗性苗叶片DNA的提取 | 第30页 |
2.2.2.7 抗性苗叶片PCR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3.1 除虫菊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2-35页 |
3.1.1 6-BA和IBA不同浓度配比对除虫菊‘No.39’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2 暗培养时间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3页 |
3.1.3 AgNO_3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不同的基因型对除虫菊再生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除虫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42页 |
3.2.1 卡那霉素浓度和暗培养时间对除虫菊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头孢霉素浓度对除虫菊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预培养时间和侵染时间对除虫菊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4 抗性苗叶片的PCR检测 | 第40页 |
3.2.5 抗性苗叶片的GUS染色结果 | 第40-4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5页 |
4.1 除虫菊‘No.39’基因型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42-43页 |
4.1.1 6-BA和IBA不同浓度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2页 |
4.1.2 暗培养时间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3 AgNO_3对除虫菊‘No.39’基因型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3页 |
4.2 除虫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1 选择压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预培养和侵染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抗性筛选出现假阳性的原因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