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市场结构、信息与交易者行为 | 第20-32页 |
2.1 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 | 第20-23页 |
2.1.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2.1.2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 | 第21-22页 |
2.1.3 我国的股票交易机制 | 第22-23页 |
2.2 信息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 第23-28页 |
2.2.1 信息与信息结构 | 第23-24页 |
2.2.3 信息的分类与特征 | 第24-28页 |
2.3 交易者行为特征 | 第28-31页 |
2.3.1 知情交易者及其行为特征 | 第28-30页 |
2.3.2 噪声交易者及其行为特征 | 第30页 |
2.3.3 流动性交易者交易特征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47页 |
3.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3.1.1 Glosten和Milgrom的序贯交易模型 | 第32-33页 |
3.1.2 Easley和O'Hara的序贯交易模型 | 第33页 |
3.1.3 理性预期模型与批量交易模型 | 第33-34页 |
3.1.4 异质期望模型 | 第34-35页 |
3.2 信息不对称对交易策略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1 信息不对称对做市商交易策略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信息不对称对交易者交易策略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信息不对称相关文献综述 | 第38-45页 |
3.3.1 微观结构模型对信息不对称溢价的理论分析 | 第39-40页 |
3.3.2 信息不对称实证研究 | 第40-45页 |
3.3.3 信息不对称与异常交易指标的关系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序贯交易模型与信息不对称替代指标的构建 | 第47-75页 |
4.1 传统的序贯交易模型 | 第47-53页 |
4.1.1 经典的序贯交易模型——EKOP模型 | 第47-51页 |
4.1.2 最早的序贯交易模型——EO模型 | 第51-53页 |
4.2 对传统信息交易概率的思考与改进 | 第53-54页 |
4.3 改进的序贯交易模型的构建 | 第54-62页 |
4.3.1 改进的序贯交易模型的模型形式 | 第54-56页 |
4.3.2 外生信息状态概率的估计 | 第56-62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62-74页 |
4.4.1 样本选择及基本统计分析 | 第62页 |
4.4.2 信息状态概率的估计 | 第62-69页 |
4.4.3 EKOP模型的估计及替代指标的计算 | 第69-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对股票交易的影响分析 | 第75-94页 |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76-77页 |
5.2 PIN估计结果及特征分析 | 第77-80页 |
5.2.1 截面信息统计分析 | 第77-79页 |
5.2.2 时序信息统计分析 | 第79-80页 |
5.3 信息交易概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93页 |
5.3.1 平稳性检验 | 第80-82页 |
5.3.2 面板模型的基本形式与模型形式的选择 | 第82-86页 |
5.3.3 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86-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信息交易的风险定价作用 | 第94-103页 |
6.1 股票收益与信息交易概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第94-98页 |
6.1.1 信息交易概率与股票收益各同阶相关指标的相互关系 | 第94-96页 |
6.1.2 信息交易概率与股票收益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 第96-98页 |
6.2 信息交易的风险定价作用 | 第98-99页 |
6.3 不同信息状态下信息交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3-10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