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生物化学论文

细菌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腐殖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对土壤HS形成机理及HA、FA形成顺序的认识第14页
        1.2.2. 微生物对腐殖质形成的作用研究第14-16页
        1.2.3. 不同基质对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6-18页
        1.3.1 课题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细菌筛选及培养过程中数量变化第18-2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2.1.1 供试土壤第18页
        2.1.2 供试菌种第18页
        2.1.3 供试基质第18页
        2.1.4 实验设计第18-19页
        2.1.5 分析测定方法第19-20页
        2.1.6 数据处理第2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0-22页
        2.2.1 菌种筛选和鉴定结果第20页
        2.2.2 细菌(X1、X2)在纤维素纯培养中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第20-21页
        2.2.3 细菌(X1、X2)在木质素纯培养中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第21-22页
    2.3 讨论第22页
        2.3.1 菌种选择的可靠性和代表性第22页
        2.3.2 细菌数量的变化第22页
    2.4 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不同细菌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的细胞代谢产物和菌体的数量研究第23-3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3页
        3.1.1 供试菌种第23页
        3.1.2 供试基质第23页
        3.1.3 实验设计第23页
        3.1.4 分析测定方法第23页
        3.1.5 数据处理第2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3.2.1 对菌体产率的影响第23-24页
        3.2.2 对细胞代谢产物含碳量的影响第24-26页
        3.2.3 对菌体含碳量的影响第26页
        3.2.4 碳分配及质量平衡第26-29页
    3.3 讨论第29-30页
        3.3.1 菌体产率的变化第29-30页
        3.3.2 碳分配及质量平衡第30页
    3.4 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不同细菌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的细胞代谢产物和菌体的性质第32-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4.1.1 供试菌种第32页
        4.1.2 供试基质第32页
        4.1.3 实验设计第32页
        4.1.4 分析测定方法第32-33页
        4.1.5 数据处理第3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4.2.1 细胞代谢产物的光学性质第33-35页
        4.2.2 菌体的元素组成第35-36页
        4.2.3 菌体的红外光谱(IR)第36-40页
        4.2.4 菌体的热性质(DTA、TGA)第40-42页
    4.3 讨论第42-44页
        4.3.1 接种细菌对细胞代谢产物光学性质的影响第42-43页
        4.3.2 接种细菌对菌体元素组成的影响第43页
        4.3.3 细菌利用纤维素、木质素形成菌体的结构性质第43-44页
    4.4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细菌对形成类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第45-5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5.1.1 供试菌种第45页
        5.1.2 供试基质第45页
        5.1.3 实验设计第45页
        5.1.4 分析测定方法第45-46页
        5.1.5 数据处理第4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6-57页
        5.2.1 细菌对WSS的影响第46-50页
        5.2.2 细菌对类FA的影响第50-52页
        5.2.3 细菌对类HA的影响第52-54页
        5.2.4 对PQ值的影响第54-55页
        5.2.5 细菌对类Hu的影响第55-57页
    5.3 讨论第57-58页
        5.3.1 细菌在不同基质培养条件下形成各组分的数量差别第57-58页
        5.3.2 不同基质培养条件对PQ的影响第58页
    5.4 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细菌对类FA结构特征的影响第59-6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6.1.1 供试菌种第59页
        6.1.2 供试基质第59页
        6.1.3 实验设计第59页
        6.1.4 分析测定方法第59-60页
        6.1.5 数据处理第6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0-67页
        6.2.1 类FA的产率第60-61页
        6.2.2 类FA的元素组成第61-62页
        6.2.3 对类FA光学性质的影响第62-64页
        6.2.4 类FA的红外光谱(IR)第64-65页
        6.2.5 类FA的热性质(DTA、TGA)第65-67页
    6.3 讨论第67-68页
        6.3.1 接种细菌对类FA元素组成的影响第67-68页
        6.3.2 接种细菌对类FA结构性质的影响第68页
    6.4 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细菌对类HA结构特征的影响第69-79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7.1.1 供试菌种第69页
        7.1.2 供试基质第69页
        7.1.3 实验设计第69页
        7.1.4 分析测定方法第69-70页
        7.1.5 数据处理第70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7.2.1 类HA的产率第70页
        7.2.2 类HA的元素组成第70-71页
        7.2.3 对类HA光学性质的影响第71-74页
        7.2.4 类HA的红外光谱(IR)第74-75页
        7.2.5 类HA的热性质(DTA、TGA)第75-77页
    7.3 讨论第77-78页
        7.3.1 接种细菌对类HA元素组成的影响第77页
        7.3.2 接种细菌对类HA结构性质的影响第77-78页
    7.4 小结第78-79页
第八章 细菌对类Hu结构特征的影响第79-86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8.1.1 供试菌种第79页
        8.1.2 供试基质第79页
        8.1.3 实验设计第79页
        8.1.4 分析测定方法第79页
        8.1.5 数据处理第79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79-84页
        8.2.1 类Hu的产率第79-80页
        8.2.2 类Hu的元素组成第80-81页
        8.2.3 类Hu的红外光谱(IR)第81-82页
        8.2.4 类Hu的热性质(DTA、TGA)第82-84页
    8.3 讨论第84页
        8.3.1 接种细菌对类Hu元素组成的影响第84页
        8.3.2 接种细菌对类Hu结构性质的影响第84页
    8.4 小结第84-86页
第九章 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附录:文中符号意义及相关术语的英文形式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参皂苷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病虫害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MCMC)在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