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盗窃罪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第11-23页
    1.1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概念和属性第11-15页
        1.1.1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概念第11页
        1.1.2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属性第11-15页
    1.2 盗窃几种特殊对象的定性问题第15-23页
        1.2.1 盗窃无形财产的问题第15-16页
        1.2.2 盗窃信用卡的问题第16-18页
        1.2.3 盗窃违禁品的问题第18-19页
        1.2.4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问题第19-20页
        1.2.5 盗窃自家或近亲属的财物问题第20-21页
        1.2.6 盗窃人体器官、人的尸体问题第21-23页
第2章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第23-30页
    2.1 盗窃罪的行为特征第23-25页
        2.1.1 “秘密窃取”是否为盗窃罪之行为特征的理论争议第23-24页
        2.1.2 本文的观点第24-25页
    2.2 盗窃罪的法定情形第25-30页
        2.2.1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第25-26页
        2.2.2 多次盗窃第26页
        2.2.3 入户盗窃第26-28页
        2.2.4 携带凶器盗窃第28-29页
        2.2.5 扒窃第29-30页
第3章 盗窃罪的认识错误问题第30-36页
    3.1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第30-31页
        3.1.1 假想的犯罪第30页
        3.1.2 假想的不犯罪第30-31页
        3.1.3 对行为构成何罪及罪轻罪重的法律认识错误第31页
    3.2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第31-36页
        3.2.1 客体的认识错误第31-33页
        3.2.2 犯罪对象认识错误第33-36页
第4章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第36-43页
    4.1 盗窃罪既遂认定标准的诸学说第36-37页
    4.2 “控制说”作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合理性分析第37-38页
    4.3 “控制说”既遂标准的具体适用第38-43页
        4.3.1 盗窃行为实施场所对盗窃罪既遂认定的影响第38-40页
        4.3.2 盗窃行为实施时间对盗窃罪既遂认定的影响第40页
        4.3.3 盗窃对象对盗窃罪既遂认定的影响第40-41页
        4.3.4 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的既遂认定标准第41-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死刑适用标准
下一篇:关于“许霆案”之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