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理论和存在问题 | 第12-30页 |
2.1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2.1.1 经济适用房 | 第12-13页 |
2.1.2 廉租房 | 第13-15页 |
2.1.3 限价商品房 | 第15页 |
2.2 我国保障性住房基本理论 | 第15-24页 |
2.2.1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2.2.2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轨迹 | 第17-19页 |
2.2.3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4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求现状 | 第20-23页 |
2.2.5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功能 | 第23-24页 |
2.3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 | 第24-29页 |
2.3.1 住房体制不成熟 | 第24-25页 |
2.3.2 保障对象界定标准混乱,缺乏有效监测机制 | 第25-26页 |
2.3.3 建设规划不合理 | 第26-27页 |
2.3.4 保障房建设资金匮乏 | 第27-28页 |
2.3.5 房源严重不足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启示 | 第30-36页 |
3.1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0-34页 |
3.1.1 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30-31页 |
3.1.2 英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1页 |
3.1.3 日本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31-32页 |
3.1.4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2-33页 |
3.1.5 香港的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3-34页 |
3.2 国内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4-35页 |
3.2.1 “厦门模式” | 第34页 |
3.2.2 “日照模式” | 第34-35页 |
3.2.3 “郑州模式”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供需分析 | 第36-47页 |
4.1 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 | 第36-41页 |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的基本思路 | 第36-38页 |
4.1.2 未来五年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量预测 | 第38-41页 |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 | 第41-44页 |
4.2.1 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4.2.2 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量预测 | 第42-44页 |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确保我国保障性住房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7页 |
5.2 政府是构建和实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体 | 第47-48页 |
5.3 综合运用各种保障房“补贴”模式 | 第48-49页 |
5.4 大力发展住房金融,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 第49-50页 |
5.5 建立住房保障的“准入”及“退出”机制,合理确定保障对象 | 第50-51页 |
5.6 规范保障房建设标准 | 第5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论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