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 ·激励 | 第10-11页 |
| ·大学生激励 | 第11页 |
| ·激励机制 | 第11-12页 |
| ·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的理论框架 | 第16-27页 |
| ·西方激励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6-18页 |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8-20页 |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20页 |
| ·国内激励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中国古代激励思想概述 | 第21-22页 |
| ·中国当代激励理论述评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对象基础 | 第24-27页 |
|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24-25页 |
| ·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 第25-27页 |
| 第3章 西南交大学生激励机制现状调查 | 第27-40页 |
|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7-28页 |
| ·研究手段与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 ·实施程序与资料处理 | 第28页 |
| ·西南交大现行大学生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 ·资助制度 | 第28-30页 |
| ·奖励制度 | 第30-32页 |
| ·认同制度 | 第32-33页 |
| ·惩处制度 | 第33页 |
| ·西南交大学生对现行激励机制的评价 | 第33-40页 |
| ·学生的成就动机分析 | 第33-34页 |
| ·学生对学校激励环境的满意度分析 | 第34-36页 |
| ·学生对校园文化激励的态度分析 | 第36-37页 |
| ·学生对激励内容的态度分析 | 第37-39页 |
| ·学生对激励过程和方法的态度分析 | 第39-40页 |
| 第4章 西南交大学生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5页 |
| ·大学生激励机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40-42页 |
| ·激励内容与客体需求的错位 | 第40页 |
| ·激励对象与激励受众的失衡 | 第40-41页 |
| ·客体认知与客体行为的脱节 | 第41-42页 |
| ·大学生激励机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 第42-45页 |
| ·角色定位的单向性 | 第42-43页 |
| ·机制运行的封闭性 | 第43-45页 |
| 第5章 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 第45-58页 |
| ·优化大学生激励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 第45-47页 |
| ·方向性原则 | 第45页 |
| ·公平性原则 | 第45-46页 |
|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47页 |
| ·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 ·全面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中的应用 | 第47-58页 |
| ·全程激励及其应用 | 第47-50页 |
| ·全程激励的概念 | 第47页 |
| ·不同阶段大学生需求层次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 ·围绕学生需要构建全程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 ·全员激励及其应用 | 第50-54页 |
| ·全员激励的概念 | 第51页 |
| ·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相互关系 | 第51-52页 |
| ·在大学生激励中实现全员激励的要素及方法 | 第52-54页 |
| ·全素激励及其应用 | 第54-58页 |
| ·全素激励的概念 | 第54页 |
| ·环境激励 | 第54-55页 |
| ·文化激励 | 第55-56页 |
| ·能力激励 | 第56-57页 |
| ·惩处激励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1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