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S-CMS育性恢复基因精细定位和玉米耐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玉米S-CMS育性恢复基因Rf3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第13-36页
    1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3-14页
        1.2 CMS胞质不育基因第14-16页
        1.3 CMS核恢复基因与育性恢复机理假说第16-18页
        1.4 玉米S-CMS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第18页
        1.5 DNA分子标记及遗传连锁图第18-20页
        1.6 BAC文库进展第20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1-25页
        2.1 植物材料第21页
        2.2 花粉育性鉴定第21页
        2.3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21-22页
        2.4 标记开发第22-23页
            2.4.1 SSR标记分析第22页
            2.4.2 STS标记第22页
            2.4.3 标记的检测第22-23页
        2.5 连锁分析第23页
        2.6 PPR分析第23-24页
        2.7 亲本材料的RFLP分析第24页
        2.8 BAC文库的构建与利用第24-25页
            2.8.1 文库构建第24页
            2.8.2 杂交膜制备第24页
            2.8.3 探针制备和标记第24页
            2.8.4 文库筛选第24-25页
            2.8.5 阳性克隆contig构建第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3.1 定位群体花粉育性及遗传分析第25-26页
        3.2 标记的筛选第26-27页
        3.3 Rf3基因的定位分析第27页
        3.4 PPR候选基因分析第27-29页
        3.5 基于BAC策略的Rf3基因的精细定位第29-31页
            3.5.1 BAC文库质量的鉴定第29-30页
            3.5.2 BAC文库筛选第30-31页
            3.5.3 阳性克隆contig第31页
    4 讨论第31-36页
        4.1 利用NIL实现控制质量性状基因精细定位的利弊第31-32页
        4.2 玉米S-CMS花粉育性鉴定标准的确定第32-33页
        4.3 以B73参考基因组序列开发标记的风险第33-34页
        4.4 构建玉米S—CMS基因组BAC文库的必要性第34页
        4.5 以RG紧密连锁标记实现育性恢复基因图位克隆的可行性第34-35页
        4.6 PPR基因作为Rf3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第35-36页
第二章 玉米生长后期干旱胁迫下复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6-64页
    1 文献综述第36-44页
        1.1 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36-37页
        1.2 玉米耐旱性概述第37页
        1.3 耐旱相关性状与鉴定第37-38页
        1.4 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第38-39页
            1.4.1 气孔调节第38页
            1.4.2 抗氧化防御第38页
            1.4.3 渗透调节第38-39页
            1.4.4 LEA蛋白第39页
        1.5 耐旱性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第39-40页
        1.6 玉米耐旱性的遗传改良第40-41页
        1.7 关联分析概述第41-42页
            1.7.1 连锁不平衡第41页
                1.7.1.1 连锁不平衡的概念和度量第41页
                1.7.1.2 影响LD水平的因素第41页
            1.7.2 关联分析第41-42页
                1.7.2.1 关联分析的概念第41-42页
                1.7.2.2 LD水平对关联分析的影响第42页
        1.8 关联分析的应用与发展第42-43页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3-4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2.1 关联分析材料第44页
        2.2 田间种植与干旱处理第44页
            2.2.1 田间种植第44页
            2.2.2 干旱处理第44页
        2.3 农艺性状考察第44-45页
        2.4 SNP基因型分析第45页
            2.4.1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第45页
            2.4.2 SNP基因型分型第45页
        2.5 部分SNP以及关联材料的评估第45-46页
        2.6 关联分析第46-47页
            2.6.1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6页
            2.6.2 群体结构分析第46页
            2.6.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6-47页
        2.7 关联SNP标记与已知抗旱QTL比较分析第47-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9页
        3.1 不同环境下干旱处理和对照的表型分析第48-49页
        3.2 表型相关分析第49页
        3.3 SNP基因分型第49-51页
        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1-52页
        3.5 关联SNP位点基因的功能分析第52-53页
        3.6 关联标记与已定位QTL比较分析第53-58页
        3.7 候选基因分析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4页
        4.1 干旱处理时期及抗旱性指标的选择第59页
        4.2 对MaizeSNP50芯片的评价第59-60页
        4.3 SNP芯片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第60页
        4.4 玉米抗旱性GWAS分析结果的利用价值第60-61页
        4.5 GWAS研究所揭示的玉米抗旱性的复杂性第61页
        4.6 耐旱候选基因的确定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83页
附录第83-111页
    附录1 玉米总DNA的提取第83-85页
    附录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85-87页
    附录3 玉米雄花育性的分级标准第87页
    附录4 PCR产物回收连接克隆测序第87-89页
    附录5 BAC文库杂交显影洗膜第89-90页
    附录6 IBM2 2008 neighbor图谱rf3位点合成引物表第90-93页
    附录7 候选基因列表及其功能注释第93-103页
    附录8 关联分析所用玉米材料编号及系谱第103-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模态医学影像鲁棒配准方法研究
下一篇: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演进机理及绩效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