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扩散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综述第18-24页
    2.1 经济增长极理论简要评述第18-21页
        2.1.1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第18-20页
        2.1.2 经济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第20-21页
    2.2 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机理第21-22页
        2.2.1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第21页
        2.2.2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阶段特征第21-22页
    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中国三大增长极发展的比较分析第24-38页
    3.1 三大经济增长极发展历程回顾第24-32页
        3.1.1 珠江三角洲第24-26页
        3.1.2 长江三角洲第26-28页
        3.1.3 环渤海经济圈第28-32页
    3.2 三大经济增长极发展对其区域经济效益的分析第32-35页
        3.2.1 经济发展规模比较第32-33页
        3.2.2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第33-34页
        3.2.3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四章 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8-42页
    4.1 建立三大经济增长极指标体系第38-40页
        4.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38页
        4.1.2 三大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指标的选择和确定第38-39页
        4.1.3 经济增长极扩散水平指标体系框架第39页
        4.1.4 指标体系中个单项指标的计算及说明第39-40页
    4.2 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评价模型的建立第40-42页
        4.2.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40页
        4.2.2 构建评价模型第40页
        4.2.3 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水平测算的具体步骤第40-42页
第五章 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实证分析第42-54页
    5.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第42页
    5.2 实证分析结果第42-52页
        5.2.1 深圳市与肇庆市的实证分析第42-45页
        5.2.2 上海市与泰州市的实证分析第45-49页
        5.2.3 北京市与保定市的比较分析第49-52页
    5.3 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扩散效应的比较分析第52-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优化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对策建议第54-60页
    6.1 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不足的根源分析第54-55页
        6.1.1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因素第54页
        6.1.2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第54页
        6.1.3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减弱了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第54-55页
        6.1.4 增长极腹地的发展程度制约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第55页
    6.2 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55-56页
        6.2.1 经济增长极的极化过度,影响经济效率第55-56页
        6.2.2 居民收入差距加剧,影响社会稳定第56页
    6.3 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对策建议第56-60页
        6.3.1 经济增长极扩散作用的增强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第56页
        6.3.2 政府加大对增长极腹地的财政投入第56-57页
        6.3.3 增强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要发挥刺激中心城市的作用第57页
        6.3.4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腹地地区对中心城市的产业承接第57页
        6.3.5 落后地区要注重自身的经济建设第57-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7.1 论文总结第60-61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A第64-68页
附录B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研究
下一篇: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与区域品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