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1.1 国外生态文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1.2 国内生态文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关于生态消费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1 国外生态消费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2 国内生态消费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 第18-19页 |
1.3.2.1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2.2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第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态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9页 |
2.1 生态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1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1.3 生态经济学 | 第22-23页 |
2.1.4 消费经济学 | 第23-24页 |
2.1.5 生态伦理学 | 第24页 |
2.1.6 物质需求有限论 | 第24-25页 |
2.2 生态文化消费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25-29页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2.1.1 绿色消费 | 第25页 |
2.2.1.2 适度消费 | 第25页 |
2.2.1.3 可持续消费 | 第25页 |
2.2.1.4 生态消费 | 第25-26页 |
2.2.2 生态文化消费内涵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及其构建 | 第29-37页 |
3.1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 | 第29-31页 |
3.1.1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内涵 | 第29-30页 |
3.1.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3.1.2.1 服饰消费 | 第30页 |
3.1.2.2 饮食消费 | 第30页 |
3.1.2.3 住宅消费 | 第30页 |
3.1.2.4 交通消费 | 第30页 |
3.1.2.5 社交消费 | 第30-31页 |
3.1.2.6 其它商品或服务消费 | 第31页 |
3.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构建 | 第31-37页 |
3.2.1 传统消费模式的缺陷 | 第31-32页 |
3.2.1.1 传统消费模式价值观上的缺陷 | 第31页 |
3.2.1.2 传统消费模式理论上的缺陷 | 第31-32页 |
3.2.1.3 传统消费模式目标上的缺陷 | 第32页 |
3.2.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构建 | 第32-37页 |
3.2.2.1 树立生态文化消费价值观——思想基础 | 第33页 |
3.2.2.2 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支撑 | 第33-34页 |
3.2.2.3 确立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方向——技术支持 | 第34页 |
3.2.2.4 建立政府政策强制机制——制度保障 | 第34页 |
3.2.2.5 设定切合实际的消费目标——现实需求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实证研究 | 第37-55页 |
4.1 衡水市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4.1.1 衡水市概况 | 第37-38页 |
4.1.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8页 |
4.1.3 社会发展状况 | 第38-39页 |
4.1.4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9页 |
4.1.5 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39-40页 |
4.1.5.1 自然资源 | 第39-40页 |
4.1.5.2 文化资源 | 第40页 |
4.1.5.3 环境资源 | 第40页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4.2.2 数据收集 | 第41页 |
4.2.3 变量选取与指标分类设定 | 第41页 |
4.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居民个人基本信息 | 第41-42页 |
4.3.2 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状况 | 第42页 |
4.3.3 居民对生态文化消费的认知程度 | 第42-43页 |
4.3.4 居民参与生态文化消费情况 | 第43-44页 |
4.4 居民消费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4-51页 |
4.4.1 单因素基本分析 | 第44-45页 |
4.4.2 性别及婚姻状况方差齐性检验 | 第45-46页 |
4.4.3 多选项变量的多重比较检验 | 第46-50页 |
4.4.3.1 年龄特征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4.3.2 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 第47页 |
4.4.3.3 职业性质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4.4.3.4 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分析 | 第49页 |
4.4.3.5 生态文化消费认知度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4.4 各指标关系趋势检验 | 第50-51页 |
4.5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4.6 分析结果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五章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9页 |
5.1 居民个人特征因素 | 第55-57页 |
5.1.1 性别因素 | 第55页 |
5.1.2 年龄因素 | 第55-56页 |
5.1.3 婚姻状况因素 | 第56页 |
5.1.4 受教育程度因素 | 第56页 |
5.1.5 职业性质因素 | 第56页 |
5.1.6 家庭人均月收入因素 | 第56页 |
5.1.7 居民居住年限因素 | 第56-57页 |
5.2 生态文化消费认知因素 | 第57页 |
5.3 生态文化消费品特征因素 | 第57页 |
5.4 生态文化消费政策因素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构建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 | 第59-65页 |
6.1 引导居民消费方式生态化 | 第59-61页 |
6.1.1 培养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理念 | 第59-60页 |
6.1.1.1 性别特征 | 第59页 |
6.1.1.2 年龄特征 | 第59页 |
6.1.1.3 婚姻状况特征 | 第59-60页 |
6.1.1.4 受教育程度特征 | 第60页 |
6.1.1.5 职业性质特征 | 第60页 |
6.1.1.6 家庭人均月收入特征 | 第60页 |
6.1.1.7 居民居住年限特征 | 第60页 |
6.1.2 转变居民消费方式 | 第60-61页 |
6.2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自律 | 第61-62页 |
6.2.1 优化生产环节 | 第61页 |
6.2.2 明确商品属性 | 第61-62页 |
6.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62-65页 |
6.3.1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 第62页 |
6.3.2 完善政府保障机制 | 第62-63页 |
6.3.2.1 激励机制 | 第62页 |
6.3.2.2 约束机制 | 第62-63页 |
6.3.2.3 监督机制 | 第63页 |
6.3.3 制定行为干预策略 | 第63-65页 |
6.3.3.1 承诺策略 | 第63页 |
6.3.3.2 信息策略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