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潍坊地区农业发展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0 引言第9-17页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0.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0.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0.2 文献研究综述第11-13页
        0.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0.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0.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0.3.2 研究方法第14页
        0.3.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0.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6-17页
1 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7-22页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第17-18页
    1.2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和模式第18-19页
        1.2.1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第18-19页
        1.2.2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第19页
    1.3 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第19-22页
        1.3.1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第19-20页
        1.3.2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0页
        1.3.3 人口承载力理论第20-21页
        1.3.4 人地系统理论第21页
        1.3.5 系统工程学理论第21-22页
2 潍坊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32页
    2.1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第22-27页
        2.1.1 农业资源现状第22-23页
        2.1.2 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第23-25页
        2.1.3 农业循环经济优势分析第25-27页
    2.2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27-32页
        2.2.1 环境方面第27-29页
        2.2.2 人员方面第29-30页
        2.2.3 政策方面第30-32页
3 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成功模式借鉴第32-37页
    3.1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成功模式借鉴第32-34页
    3.2 国内农业循环经济成功模式借鉴第34-36页
    3.3 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案例启示第36-37页
4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第37-43页
    4.1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第37-38页
    4.2 潍坊市各分区农业循环经济及产业结构现状第38-39页
    4.3 各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第39-43页
        4.3.1 农-牧主导生产区(区域 I)第40页
        4.3.2 农-牧-菜-花生产区(区域Ⅱ)第40-41页
        4.3.3 菜-农-牧并重生产区(区域Ⅲ)第41-43页
5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第43-48页
    5.1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路径第43-45页
        5.1.1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43页
        5.1.2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第43-44页
        5.1.3 加强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第44页
        5.1.4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44-45页
    5.2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第45-48页
        5.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保障第45-46页
        5.2.2 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保护第46页
        5.2.3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第46-47页
        5.2.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第47页
        5.2.5 强化政府的服务和扶持职能第47-4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第51页
个人简历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派阳山林场八角基因库种质资源评价
下一篇:纳米YSZ颗粒改性SOFC阳极的制备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