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政府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托 | 第18-23页 |
2.1 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1.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1.3 道德发展阶段论 | 第19页 |
2.2 “三结合”教育思想 | 第19-21页 |
2.2.1 “三结合”教育思想的意义 | 第19-21页 |
2.2.2 “三结合”教育的特点 | 第21页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某县青少年德育状况的调查 | 第23-34页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3-24页 |
3.1.1 调查设计与修订 | 第23-24页 |
3.1.2 调查对象取样 | 第24页 |
3.1.3 调查实施过程 | 第24页 |
3.1.4 资料统计与分析 | 第24页 |
3.2 调查结果 | 第24-34页 |
3.2.1 社会公民道德意识 | 第24-28页 |
3.2.2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 第28-29页 |
3.2.3 职业道德意识 | 第29-31页 |
3.2.4 人生价值观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德育工作的偏失 | 第34-41页 |
4.1 某县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1.1 学校德育方面 | 第34页 |
4.1.2 社会德育方面 | 第34-35页 |
4.1.3 社会德育方面 | 第35-36页 |
4.2 政府德育工作的偏失 | 第36-41页 |
4.2.1 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德育中监管不力 | 第36-37页 |
4.2.2 政府对德育课程的规划相对比较滞后 | 第37-39页 |
4.2.3 政府德育工作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政府主导构建“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模式的策略 | 第41-52页 |
5.1 政府提高德育工作意识,加强青少年德育环境建设 | 第41-44页 |
5.1.1 政府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德育工作 | 第41-42页 |
5.1.2 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 第42-44页 |
5.1.3 政府在公共资源管理中应加强当地人文资源建设 | 第44页 |
5.2 政府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建立一体化的德育机制 | 第44-47页 |
5.2.1 政府主管部门继续促进学校德育平台的建设 | 第45页 |
5.2.2 政府号召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 | 第45-46页 |
5.2.3 政府应把握三位一体德育的契合点——社区教育 | 第46-47页 |
5.3 政府主管部门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估体系 | 第47-49页 |
5.3.1 深化改革,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 第47-48页 |
5.3.2 全面结合,促进评价方式的综合化发展 | 第48-49页 |
5.4 教育行政部门抓紧用力,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 第49-51页 |
5.4.1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 第49-50页 |
5.4.2 教育监督过程中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环节 | 第50页 |
5.4.3 政府应不断地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50-51页 |
5.5 政府德育工作着眼长远,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 | 第51-5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1 | 第58-60页 |
附录2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