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1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历史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2.1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1.2.2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马克思的平等观理论视域 | 第19-43页 |
2.1 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来源 | 第19-28页 |
2.1.1 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平等理念 | 第19-22页 |
2.1.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平等观 | 第22-25页 |
2.1.3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社会分配平等观 | 第25-28页 |
2.2 马克思平等观的核心思想 | 第28-36页 |
2.2.1 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人类平等的现实根据 | 第28-30页 |
2.2.2 阶级社会产生不平等的原因 | 第30-32页 |
2.2.3 阶级斗争是实现人类平等的手段 | 第32-35页 |
2.2.4 共产主义联合体是人类平等的社会模式 | 第35-36页 |
2.3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视角分析 | 第36-43页 |
2.3.1 平等的社会现实性 | 第36-38页 |
2.3.2 平等实现的阶级批判性 | 第38-40页 |
2.3.3 平等的历史生成性 | 第40-43页 |
第3章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43-58页 |
3.1 公民与公民身份 | 第43-45页 |
3.1.1 公民的概念 | 第44页 |
3.1.2 公民身份的概念 | 第44-45页 |
3.2 共和主义传统:公民身份义务谱系 | 第45-48页 |
3.2.1 古代公民思想:效忠共同体的美德 | 第45-47页 |
3.2.2 近代公民思想:自我治理与美德培育 | 第47-48页 |
3.3 自由主义传统:公民身份权利谱系 | 第48-58页 |
3.3.1 自由主义的兴起 | 第49-52页 |
3.3.2 古典自由主义公民思想:保护个体的权利 | 第52-53页 |
3.3.3 现代自由主义公民思想: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出场 | 第53-58页 |
第4章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理论内容 | 第58-77页 |
4.1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逻辑结构 | 第58-66页 |
4.1.1 公民身份的权力结构 | 第58-61页 |
4.1.2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体系 | 第61-63页 |
4.1.3 社会权利的实现与福利国家的建构 | 第63-66页 |
4.2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基本特点 | 第66-72页 |
4.2.1 公民身份平等的权利性 | 第66-69页 |
4.2.2 实现平等方式的调和性 | 第69-70页 |
4.2.3 身份平等保障的福利配置性 | 第70-72页 |
4.3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影响 | 第72-77页 |
4.3.1 论的提出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相一致 | 第72-74页 |
4.3.2 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福利社会思想建构福利国家 | 第74-76页 |
4.3.3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发展 | 第76-77页 |
第5章 马克思平等观视域下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评析 | 第77-104页 |
5.1 马克思与马歇尔平等观的内在关联 | 第77-85页 |
5.1.1 平等的社会根据:生产关系与权利关系 | 第77-79页 |
5.1.2 平等的基本内涵:阶级平等与身份平等 | 第79-83页 |
5.1.3 平等实现的方式:阶级斗争与社会福利 | 第83-85页 |
5.2 马克思与马歇尔平等观之间的内在张力 | 第85-92页 |
5.2.1 从阶级社会的群体主义到福利社会的个人主义 | 第86-88页 |
5.2.2 从阶级不平等的拒斥到经济不平等的接受 | 第88-90页 |
5.2.3 从社会主义分配平等正义到资本主义民主福利正义 | 第90-92页 |
5.3 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局限性 | 第92-97页 |
5.3.1 理论上无法适应全球化的国家发展 | 第92-94页 |
5.3.2 实践上仍旧无法调和社会阶级的根本矛盾 | 第94-96页 |
5.3.3 结果上无法解决社会底层阶级的根本经济需求 | 第96-97页 |
5.4 公民身份理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 第97-104页 |
5.4.1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建构提供新思路 | 第98-100页 |
5.4.2 促进中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更加完善 | 第100-102页 |
5.4.3 丰富中国解决经济不平等现象的措施和手段 | 第102-104页 |
结束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的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