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章 新中国美术跻身国际展览的原因、成果、意义 | 第15-43页 |
第一节、国际背景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文化方针 | 第15-24页 |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指导方针 | 第18-20页 |
3、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中相关的组织策划与机构设置 | 第20-24页 |
第二节、新中国初期参与的大型国际展览与国际荣誉 | 第24-32页 |
1、“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参与及其意义 | 第24-28页 |
2、“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与走向国际的新中国版画 | 第28-32页 |
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美术界的国际荣誉所产生的影响及启示 | 第32-43页 |
1、化剑为犁:二战后绘画主题表达从英雄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过渡 | 第32-35页 |
2、中西同构:彩墨人物画的实验成果及其与素描写实体系的融合 | 第35-38页 |
3、写生入画:新中国画家的现实关照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 第38-43页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中苏之间的主要美术展览交流及影响 | 第43-105页 |
第一节、苏联来华美术展览中油画作品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 | 第44-66页 |
1、苏联油画荣誉的全面展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 | 第44-49页 |
2、苏联油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 | 第49-52页 |
3、苏联主题绘画的时代缩影——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 | 第52-55页 |
4、借鉴吸收——苏联油画技法的引入对建国初期本土油画创作的具体影响 | 第55-66页 |
第二节、苏联宣传画、版画、雕塑来华展览及其对新中国美术的影响 | 第66-91页 |
1、政治宣传的美术范本——1951年苏联宣传画及讽刺画展览及其影响 | 第66-79页 |
2、鲁迅的推介与苏联版画的引进及苏联版画在新中国的进一步影响 | 第79-87页 |
3、1950年代苏联雕塑来华展览及苏联雕塑对华的主要影响 | 第87-91页 |
第三节、新中国初期我国赴苏联举办的美术展览及其影响、意义 | 第91-105页 |
1、1950年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及新中国形象的图像展示 | 第91-97页 |
2、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中国参展作品的主题叙事 | 第97-105页 |
第三章 新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美术交流展 | 第105-143页 |
第一节、新中国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美术交流展 | 第105-115页 |
1、蒙古、朝鲜、越南美术展览会及参展作品对社会主义精神的写照 | 第105-110页 |
2、东方美学视域下展览的文化魅力——以“越南磨漆艺术展览”为例 | 第110-115页 |
第二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美术交流的重要篇章 | 第115-128页 |
1、中罗展览交流及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在浙江美院举办的“罗训班” | 第115-118页 |
2、德国来华版画展览及珂勒惠支对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启迪 | 第118-124页 |
3、波兰宣传画的来华展览及其对新中国宣传画创作的影响 | 第124-128页 |
第三节、新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要美术展览交流 | 第128-143页 |
1、印度尼西亚与新中国的美术展览交流及其在中国出版的苏加诺总统藏画集 | 第128-133页 |
2、“印度阿旃陀壁画1500年纪念展”兼析阿旃陀壁画对中国佛教壁画的影响 | 第133-138页 |
3、万徒勒里、里维拉、西盖罗斯的来华壁画展及美洲现代艺术中的革命精神 | 第138-143页 |
第四章 新中国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局部美术交流展 | 第143-189页 |
第一节、中日版画交流的历史脉络及二战后日本版画的民主革命精神 | 第143-152页 |
1、中日版画交流的历史脉络及中国新兴木刻在日本的展览与传播 | 第143-146页 |
2、新中国时期日本来华举行的历次版画展览及其民主革命精神分析 | 第146-152页 |
第二节、日本传统与现代的书画艺术来华作品展 | 第152-172页 |
1、雪舟等杨、尾形光琳、葛饰北斋纪念展览会及其与中国传统水墨的渊源 | 第152-159页 |
2、日本现代画展览会中的作品分析及近代日本画革新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 第159-166页 |
3、来华展览的日本“反思二战”主题的《原子弹爆炸图》及其影响、意义 | 第166-172页 |
第三节、现实主义标准下中国与西欧局部国家的展览交流 | 第172-189页 |
1、“现实主义”的另类阐释——杜米埃、伦勃朗纪念展及新中国对西方艺术的评析 | 第172-178页 |
2、“他者”视阈下的新中国——比利时麦绥莱勒版画展及其木刻组画《回忆中国》 | 第178-184页 |
3、中国艺术精粹在西方传播——1959年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近百年画展” | 第184-189页 |
第五章 新中国时期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意义及影响 | 第189-237页 |
第一节、对外美术交流展的主要内涵及特征 | 第189-199页 |
1、政治性与严肃性:展览主题的严肃性与内容的政治功用性 | 第189-191页 |
2、战斗力与凝聚力: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创作主题 | 第191-195页 |
3、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传统工艺与时代艺术的综合展示 | 第195-199页 |
第二节、对外美术交流展对新中国美术体系的主要影响 | 第199-224页 |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 第199-206页 |
2、革命历史主题性绘画与生产建设主题性绘画的强化 | 第206-209页 |
3、外来美术技法的学习路径以及美术理论交流的平台 | 第209-216页 |
4、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相应的宣传媒介与传播体系 | 第216-224页 |
第三节、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政治、文化意义 | 第224-237页 |
1、社会主义阵营:巩固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 第224-229页 |
2、凝聚和平力量: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友谊 | 第229-231页 |
3、融化冷战坚冰:促进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 | 第231-234页 |
4、塑造国家形象:以展览呈现独立自强、和谐友善的新中国形象 | 第234-237页 |
结语 | 第237-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44页 |
表格目录 | 第244-245页 |
图录 | 第245-252页 |
附录 | 第252-258页 |
作者简介 | 第258-259页 |
致谢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