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模型的赣江尾闾河段整治前后的对比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赣江尾闾河段整治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3 赣江尾闾河段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2章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 第18-29页 |
2.1 水流方程及解法 | 第18-20页 |
2.1.1 水流基本方程 | 第18-19页 |
2.1.2 水流方程求解 | 第19-20页 |
2.2 泥沙方程及解法 | 第20-26页 |
2.2.1 泥沙输移方程 | 第20-21页 |
2.2.2 泥沙输移方程的离散 | 第21-22页 |
2.2.3 模型中泥沙模块相关物理量的确定 | 第22-26页 |
2.3 模型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2.3.1 河床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2.3.2 水沙边界条件 | 第27页 |
2.4 网格剖分 | 第27-29页 |
第3章 赣江尾闾综合整治 | 第29-41页 |
3.1 赣江尾闾流域概况 | 第29-32页 |
3.1.1 赣江尾闾水流特性 | 第29-31页 |
3.1.2 赣江尾闾输沙特性 | 第31-32页 |
3.2 赣江尾闾工程地质概况 | 第32-33页 |
3.3 赣江尾闾整治前状况 | 第33-35页 |
3.3.1 水系现状 | 第33页 |
3.3.2 水质现状 | 第33页 |
3.3.3 防洪现状 | 第33-34页 |
3.3.4 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 赣江尾闾整治工程布置 | 第35-41页 |
3.4.1 主支河道整治 | 第35-36页 |
3.4.2 中支河道整治 | 第36-37页 |
3.4.3 南支河道整治 | 第37-39页 |
3.4.4 洲头控导工程 | 第39-40页 |
3.4.5 北支河道整治工程方案 | 第40-41页 |
第4章 整治效果分析 | 第41-78页 |
4.1 模型应用 | 第41-44页 |
4.1.1 模型区域介绍 | 第41页 |
4.1.2 模型水位验证 | 第41-42页 |
4.1.3 模型流速验证 | 第42页 |
4.1.4 模型冲淤验证 | 第42-43页 |
4.1.5 水沙条件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 尾闾四支整体分析 | 第44-56页 |
4.2.1 冲淤变化分析 | 第44-47页 |
4.2.2 枯水水位分析 | 第47-50页 |
4.2.3 洪水分析 | 第50-56页 |
4.3 尾闾主支整治校果分析 | 第56-65页 |
4.3.1 主支冲淤变化分析 | 第56-59页 |
4.3.2 主支地形变化分析 | 第59-62页 |
4.3.3 主支航道水深变化分析 | 第62-64页 |
4.3.4 主支边滩安全分析 | 第64-65页 |
4.4 尾闾分汊河段整治效果分析 | 第65-71页 |
4.4.1 流线变化分析 | 第65-67页 |
4.4.2 河床地形变化 | 第67-68页 |
4.4.3 洲头冲淤变化分析 | 第68-70页 |
4.4.4 分流比变化分析 | 第70-71页 |
4.5 典型河段效果分析 | 第71-78页 |
4.5.1 江心洲地形变化分析 | 第71-73页 |
4.5.2 河漫滩地形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4.5.3 枢纽下游弯道地形变化分析 | 第75-7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