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化生境中广食性二斑栗实象(Curculio bimaculatus)种群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生境破碎化对寄生性昆虫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2 有效种群大小 | 第17-18页 |
1.2.3 基因流 | 第18-19页 |
1.3 研究体系及科学问题 | 第19-21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研究地点及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2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二斑栗实象 | 第23-24页 |
2.2.1 象甲基因组DNA获取与线粒体基因标记 | 第23-24页 |
2.2.2 采用线粒体基因构建象甲系统发育树 | 第24页 |
2.3 二斑栗实象线粒体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2.4 二斑栗实象微卫星标记 | 第25-26页 |
2.4.1 引物筛选及PCR扩增 | 第25页 |
2.4.2 峰型判读及数据预处理 | 第25-26页 |
2.5 寄主植物对二斑栗实象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26-29页 |
2.5.1 单倍型网状关系图—线粒体序列 | 第26页 |
2.5.2 聚类分析—微卫星标记 | 第26-28页 |
2.5.3 检测二斑栗实象个体在寄主间的扩散 | 第28-29页 |
2.6 生境破碎化对二斑栗实象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29-32页 |
2.6.1 聚类分析及Mantel检验 | 第29页 |
2.6.2 有效种群大小 | 第29页 |
2.6.3 岛屿种群间个体扩散评估 | 第29-31页 |
2.6.4 瓶颈效应检测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2-46页 |
3.1 二斑栗实象物种鉴定 | 第32-34页 |
3.2 线粒体序列检测 | 第34-36页 |
3.3 微卫星标记检测 | 第36页 |
3.4 二斑栗实象遗传结构对寄主植物种类的响应 | 第36-39页 |
3.4.1 线粒体单倍型网状分布图 | 第36-37页 |
3.4.2 微卫星聚类结果 | 第37-38页 |
3.4.3 不同植物间的基因流(微卫星数据) | 第38-39页 |
3.5 二斑栗实象遗传结构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 | 第39-46页 |
3.5.1 线粒体单倍型网状分布图 | 第39-40页 |
3.5.2 微卫星聚类结果 | 第40-41页 |
3.5.3 Mantel检验 | 第41-42页 |
3.5.4 有效种群大小 | 第42-43页 |
3.5.5 不同岛屿间的基因流 | 第43-44页 |
3.5.6 瓶颈效应检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51页 |
4.1 寄主植物对二斑栗实象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 生境破碎化对二斑栗实象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生境破碎化与遗传多样性 | 第47-48页 |
4.2.2 生境破碎化与有效种群大小 | 第48-49页 |
4.2.3 生境破碎化与基因流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