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各项工程论文--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论文

重庆地区大跨度连续刚构箱梁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大跨连续刚构桥第11-13页
        1.2.1 大跨度连续刚构的特点第11-12页
        1.2.2 大跨度连续刚构箱梁的特点第12页
        1.2.3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方法介绍第12-13页
    1.3 机制砂混凝土第13-18页
        1.3.1 机制砂的特性第13-14页
        1.3.2 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14-17页
        1.3.3 桥梁用机制砂混凝土特点第17-18页
    1.4 机制砂混凝土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重庆地区与各地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实例和规范对比第21-44页
    2.1 全国各地机制砂混凝土应用现状第21页
    2.2 各地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实例第21-33页
        2.2.1 重庆地区应用实例第21-25页
        2.2.2 贵州地区应用实例第25-27页
        2.2.3 云南地区应用实例第27-28页
        2.2.4 其他地区应用实例第28-33页
    2.3 重庆地区C55及以上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可行性第33-38页
        2.3.1 C55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实例第33-36页
        2.3.2 C60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实例第36-38页
        2.3.3 重庆地区C55及以上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可行性第38页
    2.4 机制砂混凝土规范对比分析第38-43页
        2.4.1 各规范对机制砂混凝土应用结构范围的限定第38-40页
        2.4.2 各规范对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强度等级的限定第40-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凝土应用配合比研究第44-55页
    3.1 合理选择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第44-45页
        3.1.1 配制机制砂混凝土的原则第44页
        3.1.2 配制机制砂混凝土的注意事项第44-45页
    3.2 依托工程C50/C55机制砂混凝土应用第45-49页
        3.2.1 依托工程简介第45-47页
        3.2.2 原材料的优选第47-48页
        3.2.3 C50/C55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第48-49页
    3.3 依托工程C50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第49-51页
        3.3.1 C50机制砂混凝土(不掺纤维)配合比第49-50页
        3.3.2 C50机制砂混凝土(掺加纤维)配合比第50-51页
    3.4 依托工程C55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第51-54页
        3.4.1 C55机制砂混凝土(不掺纤维)配合比第51-53页
        3.4.2 C55机制砂混凝土(掺加纤维)配合比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重庆地区大跨度连续刚构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效益分析第55-71页
    4.1 重庆地区应用机制砂混凝土经济效益分析第55页
    4.2 重庆地区应用机制砂混凝土环境效益分析第55-56页
    4.3 重庆地区应用机制砂混凝土社会效益分析第56页
    4.4 依托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效益分析第56-69页
        4.4.1 C50机制砂混凝土经济性分析第56-63页
        4.4.2 C55机制砂混凝土经济性分析第63-67页
        4.4.3 推荐配合比和依托工程经济性分析第67-69页
        4.4.4 依托工程环境效益分析第69页
        4.4.5 依托工程社会效益分析第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机制砂混凝土大跨度连续刚构应用质量控制措施第71-80页
    5.1 原材料质量控制第71-74页
        5.1.1 严格控制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第71-72页
        5.1.2 选择合适的机制砂生产工艺第72页
        5.1.3 优选配合比第72-73页
        5.1.4 应用纤维混凝土第73-74页
    5.2 设计质量控制第74-75页
    5.3 施工质量控制第75-78页
        5.3.1 机制砂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第75-76页
        5.3.2 选择合适的模板并控制入模温度第76-77页
        5.3.3 浇筑工艺第77页
        5.3.4 合理养护第77-78页
    5.4 管理质量控制第78-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本文总结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微观交通流信息采集与分析
下一篇:双索面独塔斜拉桥双肋式主梁剪力滞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