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论文--国际组织与会议论文

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基于国际能源机构制度变化的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论第11-26页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第11-16页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21页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第21-26页
第一章 国际组织的集中化和独立性特征第26-44页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功能概述第26-28页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集中化特征第28-31页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独立性特征第31-42页
  一、概念分析第31-34页
  二、衡量标准第34-39页
  三、决定因素第39-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二章 国际组织中的制度设计第44-66页
 第一节 从合作理论到理性设计第44-53页
  一、理论概述第44-45页
  二、合作理论的发展第45-48页
  三、国际制度设计的五个维度第48-51页
  四、制度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51-53页
 第二节 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第53-64页
  一、国际制度设计的理论假设第53-55页
  二、国际制度设计的一般理论第55-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理论第66-100页
 第一节 国际制度的适应能力第66-68页
 第二节 国际制度的变化理论第68-90页
  一、新功能主义第68-70页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第70-77页
  三、历史制度主义第77-85页
  四、社会学制度主义第85-90页
 第三节 几种理论之间的比较第90-98页
  一、理性选择、新功能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比较第90-92页
  二、新制度主义三种范式的比较第92-98页
 小结第98-100页
第四章 国际能源机构的建立第100-119页
 第一节 经济和政治因素第100-105页
  一、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第100-102页
  二、石油输出国地位的变化第102-104页
  三、西方石油消费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压力第104-105页
 第二节 西方石油消费国的制度选择第105-112页
  一、经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制度第105-107页
  二、西方石油消费国对危机的反应第107-108页
  三、建立新组织的需求第108-110页
  四、制度选择范围第110-112页
 第三节 创建国际能源机构的制度设计进程第112-118页
  一、外交协商进程第112-113页
  二、制度设计的目标第113-115页
  三、制度设计的特征第115-118页
 小结第118-119页
第五章 国际能源机构的制度变化和适应能力第119-165页
 第一节 成员资格和“延伸”战略第119-127页
  一、建立初期的成员资格第119-121页
  二、发展对外关系的制度安排和行动第121-123页
  三、成员资格的变化和制度面临的挑战第123-127页
 第二节 应急共享体系的演变第127-140页
  一、应急共享体系的建立第127-130页
  二、1979-1981 年石油危机的经验教训第130-133页
  三、协调应急反应措施第133-136页
  四、“协调应对突发能源危机计划”第136-140页
 第三节 议题范围的变化第140-147页
  一、制度设计的最初目标第140-142页
  二、三“e”目标和1993 年的共享目标第142-144页
  三、逐渐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第144-146页
  四、其它议题第146-147页
 第四节 组织机构和运行第147-157页
  一、理事会第147-150页
  二、秘书处第150-152页
  三、预算来源第152-154页
  四、投票规则第154-157页
 第五节 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第157-163页
  一、欧共体或欧盟的共同能源政策第157-158页
  二、国际能源论坛和能源宪章条约的发展趋势第158-159页
  三、“制度同构”下的国际再生能源机构第159-160页
  四、国际能源效率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倡议第160-161页
  五、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第161-162页
  六、增强石油收益透明度的非政府机制第162-163页
  七、国家制度层面的能源信息竞争第163页
 小结第163-165页
结论第165-173页
 第一节 重要的制度变化第165-166页
 第二节 对制度变化和惯性的解释第166-170页
  一、成员国(委托人)的作用第166-167页
  二、路径依赖第167-168页
  三、秘书处的地位第168-170页
 第三节 研究总结第170-173页
  一、研究结论第170-171页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公共外交视角
下一篇: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