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 法制 | 第17页 |
2. 法治 | 第17-18页 |
3. 法律素质 | 第18-19页 |
4. 法治教育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特点 | 第19-20页 |
1. 较强的广泛性 | 第19页 |
2. 较强的内容综合性 | 第19-20页 |
3. 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 第20页 |
(三)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20-21页 |
1.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20页 |
2.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大学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 第20-21页 |
(四)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 第21-23页 |
1. 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 第21-22页 |
2. 有利于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2-23页 |
二、内蒙古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6页 |
(一) 内蒙古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 第23-30页 |
1. 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第23-26页 |
2. 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情况调查 | 第26-28页 |
3. 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识情况调查 | 第28-30页 |
(二) 内蒙古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 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 | 第30页 |
2. 高校法治教育途径单一 | 第30页 |
3. 法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 第30-31页 |
4. 缺乏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 | 第31页 |
(三) 内蒙古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制约因素 | 第31-36页 |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2-33页 |
2. 学校环境的影响 | 第33页 |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3-34页 |
4. 大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 第34-36页 |
三、加强关于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 第36-43页 |
(一) 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 第36-37页 |
1. 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保障 | 第36页 |
2. 开展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 第36-37页 |
(二)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 第37-38页 |
1. 转变教学理念 | 第37页 |
2. 丰富教学内容 | 第37-38页 |
3. 灵活教学方式 | 第38页 |
4. 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法律素养 | 第38页 |
(三)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 第38-40页 |
1.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 第38-39页 |
2.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 第39页 |
3. 公正司法 | 第39-40页 |
4. 强化法律监督制度 | 第40页 |
(四)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第40-41页 |
1. 转变教育观念 | 第40-41页 |
2.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 第41页 |
3. 改善教育方式,促进感情沟通 | 第41页 |
(五) 大学生应主动加强法律修养 | 第41-43页 |
1. 学习法律知识 | 第41-42页 |
2. 增强法律意识 | 第42页 |
3. 运用法律武器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