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0.1 哲学视野的建筑工程 | 第10-13页 |
0.1.1 建筑工程的本体论内涵 | 第10-11页 |
0.1.2 建筑工程的特点 | 第11页 |
0.1.3 建筑工程的历史发展 | 第11-12页 |
0.1.4 建筑工程的人文研究 | 第12-13页 |
0.2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0.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多维构成 | 第19-30页 |
1.1 建筑工程的人文蕴含 | 第19-20页 |
1.2 人本价值 | 第20-21页 |
1.2.1 以人为本 | 第20-21页 |
1.2.2 非功利性 | 第21页 |
1.3 伦理价值 | 第21-27页 |
1.3.1 自然伦理:实现人、建筑工程和自然的“天人合一” | 第21-23页 |
1.3.2 宗教伦理:展现宗教的理念与秩序 | 第23-24页 |
1.3.3 职业伦理:丰富和发展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 第24-26页 |
1.3.4 工程共同体伦理:促进建筑工程共同体共同发展 | 第26-27页 |
1.4 审美价值 | 第27-29页 |
1.4.1 形式美 | 第28-29页 |
1.4.2 人文美 | 第29页 |
1.5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总体特征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对人文价值的拓展 | 第30-37页 |
2.1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 | 第31页 |
2.2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新人文 | 第31-33页 |
2.2.1 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 | 第32页 |
2.2.2 人文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 第32-33页 |
2.2.3 更加凸显人文关怀 | 第33页 |
2.3 中国现代标志性建筑工程的人文蕴含 | 第33-35页 |
2.3.1 “人文奥运”的国家体育场 | 第33-34页 |
2.3.2 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国家大剧院 | 第34-35页 |
2.3.3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第35页 |
2.4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建设的发展趋势 | 第35-37页 |
2.4.1 注重人文理念和生态理念的创作观念 | 第36页 |
2.4.2 推崇多元化、个性化凸显地域化与民族化 | 第36页 |
2.4.3 依托网络化、信息化增进现代建筑工程的新美感、新人文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对人文价值的偏离 | 第37-40页 |
3.1 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背离人文价值 | 第37-38页 |
3.1.1 牺牲工程品质,追求工程利润 | 第37-38页 |
3.1.2 盲目扩大规模,激化供需矛盾 | 第38页 |
3.2 建筑工程的异化审美观 | 第38-39页 |
3.2.1 过分追求个性发展 | 第39页 |
3.2.2 脱离实际求创新 | 第39页 |
3.3 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不强 | 第39-40页 |
3.3.1 拖欠建筑工程款,缩减建筑工程成本 | 第40页 |
3.3.2 搞特殊化建筑工程,忽视人民利益 | 第40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弥补 | 第40-45页 |
4.1 加强工程建设的人文导向 | 第41-42页 |
4.1.1 倡导多维工程价值观 | 第41页 |
4.1.2 丰富建筑工程人文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4.1.3 实现与民共享 | 第42页 |
4.2 加强建筑工程伦理教育 | 第42-43页 |
4.2.1 加强建筑工程伦理教育宣传 | 第42-43页 |
4.2.2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 第43页 |
4.3 倡导正确的建筑工程审美观 | 第43-45页 |
4.3.1 分清真正的审美观念和另类审美观念 | 第43-44页 |
4.3.2 建立符合社会大众的工程审美观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