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棉属的分类和野生棉简介 | 第11页 |
1.2 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应用 | 第13-16页 |
1.3.1 基因组测序 | 第13-14页 |
1.3.2 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14页 |
1.3.3 光学作图 | 第14页 |
1.3.4 图位克隆 | 第14-15页 |
1.3.5 基因克隆 | 第15页 |
1.3.6 BAC-FISH | 第15-16页 |
1.4 棉花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 | 第16-17页 |
1.5 BAC文库的筛选 | 第17页 |
1.6 CCICR简述 | 第17-18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 | 第19-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1.2 酶和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1页 |
2.2.1 黄化叶片的制备 | 第20页 |
2.2.2 高分子量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3 高分子量DNA的质量检测 | 第21页 |
2.2.4 非目的小片段的去除 | 第21页 |
2.2.5 最佳酶切量的确定 | 第21-23页 |
2.2.6 Hind III做大片段DNA大量酶切 | 第23-24页 |
2.2.7 酶切目的DNA片段的第一次选择 | 第24-25页 |
2.2.8 目的DNA片段的第二次选择 | 第25-26页 |
2.2.9 目的片段DNA的电洗脱回收 | 第26页 |
2.2.10 目的片段DNA的浓度检测 | 第26-27页 |
2.2.11 目的片段DNA与载体的连接 | 第27-28页 |
2.2.1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29页 |
2.2.13 BAC克隆质量的检测分析 | 第29-30页 |
2.2.14 BAC克隆稳定性检测 | 第30页 |
2.2.15 BAC文库的保存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3.1 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31-32页 |
2.3.2 细胞核DNA最佳酶切量的选择 | 第32页 |
2.3.3 目的片段的两次选择 | 第32-33页 |
2.3.4 目的DNA片段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5 目的片段DNA和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34页 |
2.3.6 BAC文库质量检测 | 第34-35页 |
2.3.7 BAC文库稳定性检测 | 第35页 |
2.4 讨论 | 第35-38页 |
3 特异单克隆的筛选 | 第38-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3.2.1 BAC文库一级混合池的构建 | 第39页 |
3.2.2 BAC文库一级混合池的PCR扩增 | 第39-40页 |
3.2.3 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40-41页 |
3.2.4 行池的构建 | 第41-42页 |
3.2.5 行池的筛选 | 第42页 |
3.2.6 单克隆的筛选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3.3.1 NAU1201引物的确定 | 第42页 |
3.3.2 一级池和行池的构建 | 第42-43页 |
3.3.3 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4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本文主要缩略词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