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我国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现状及以往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 第15-24页 |
·我国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现状分析 | 第15-20页 |
·我国地震灾害的现状 | 第15-16页 |
·汶川地震灾情概况 | 第16-18页 |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难度分析 | 第18-20页 |
·涉及范围广 | 第18页 |
·时间紧任务重 | 第18-19页 |
·自然条件恶劣 | 第19页 |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 第19-20页 |
·我国以往地震灾后重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 第20-24页 |
·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 第20页 |
·全国军民的无私支援 | 第20-21页 |
·注重科学规划 | 第21页 |
·严格重建工作的管理 | 第21-22页 |
·科学安排重建项目顺序 | 第22页 |
·发挥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 | 第22-24页 |
3 我国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政府包办包揽造成了遗憾 | 第24-25页 |
·规划选址缺乏远景设计 | 第24页 |
·没有足够重视心理干预 | 第24页 |
·没有对地震遗址实行科学保护 | 第24-25页 |
·非政府组织发育不良,难以承担起灾后重建的重任 | 第25-27页 |
·尚未健全完善规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5页 |
·公共领域和社会自治因素发育尚不成熟 | 第25-26页 |
·过高的门槛限制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 | 第26页 |
·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 | 第26页 |
·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不强 | 第26-27页 |
·市场和企业在参与灾后重建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 第27-28页 |
·没有发挥好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造成了浪费 | 第27页 |
·企业沦为政府的附庸,无力参与灾后重建 | 第27-28页 |
·商业保险市场的自然灾害保险产品极度匮乏 | 第28页 |
·灾民的重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 第28-31页 |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大援助模糊了灾民的主体地位 | 第28-29页 |
·灾民参与重建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 第29页 |
·灾民参与重建受到信息沟通渠道的制约 | 第29-30页 |
·灾民参与重建受到就业观念和能力的制约 | 第30-31页 |
4 国外部分国家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做法借鉴 | 第31-36页 |
·美国的做法 | 第31-32页 |
·日本的做法 | 第32-33页 |
·巴基斯坦的做法 | 第33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33-36页 |
5 政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作为主导者的角色 | 第36-54页 |
·地震灾后重建为什么必须由政府主导 | 第36-38页 |
·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决定其是灾后重建的主要义务主体 | 第36页 |
·灾后重建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必须由政府主导 | 第36页 |
·只有政府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 | 第36-37页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财富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37页 |
·成功应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第37页 |
·政府拥有其他组织所没有的强大动员力和组织力 | 第37-38页 |
·政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 第38-52页 |
·建立运转高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体制 | 第38-40页 |
·出台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 第40-42页 |
·出台灾后重建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0-41页 |
·制定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科学选址 | 第42-46页 |
·首先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综合考虑地区长远发展的要求 | 第43-44页 |
·遵循就地就近原则 | 第44-45页 |
·充分听取当地人民群众意见 | 第45-46页 |
·科学规划 | 第46-48页 |
·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注重产业恢复和发展 | 第49-52页 |
·工业的恢复重建 | 第50-51页 |
·旅游业的恢复重建 | 第51-52页 |
·农业的恢复重建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6 政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 第54-69页 |
·政府为什么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 | 第54-59页 |
·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 | 第54-55页 |
·政府无法获得完备的信息 | 第54页 |
·政府不能满足灾民众对所有公共物品的需求 | 第54-55页 |
·缺乏社会监督容易产生腐败和浪费 | 第55页 |
·单一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灾后重建的需要 | 第55-56页 |
·灾后重建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市场和企业必须参与 | 第56页 |
·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需要 | 第56-57页 |
·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提供了契机 | 第57页 |
·非政府组织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能很好地弥补政府缺陷 | 第57-58页 |
·灾后重建孕育着巨大商机,企业大有可为 | 第58-59页 |
·灾民有建设家园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 第59页 |
·政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 第59-67页 |
·制定优惠政策,发挥市场机制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 第59-62页 |
·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工商土地政策 | 第59-60页 |
·实施灵活的金融政策 | 第60-61页 |
·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震灾害保险事业 | 第61-62页 |
·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62-63页 |
·健全完善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2页 |
·简化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注册手续 | 第62-63页 |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 第63页 |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63页 |
·发挥灾民的主体作用,激发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 | 第63-67页 |
·重视灾民的主体地位 | 第63-64页 |
·建立灾民对灾后重建的意见表达机制 | 第64-65页 |
·发挥灾民在农村住房重建中的主力军作用 | 第65页 |
·加强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开展就业援助 | 第65-67页 |
·制定促进灾民就业的政策措施 | 第66页 |
·加强培训指导 | 第66-67页 |
·开展就业援助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7 政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作为监督者的角色 | 第69-73页 |
·政府投资灾后重建项目监督 | 第69页 |
·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 | 第69-70页 |
·灾后重建物资价格监管 | 第70-71页 |
·重建项目资金物资审计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8 结束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