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 2.1 关于内涵界定的理论研究 | 第13页 |
| 2.2 关于指标构建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 2.3 关于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14页 |
| 2.4 SWOT分析模型 | 第14-16页 |
| 第3章 芦溪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 3.1 芦溪县概况 | 第16页 |
| 3.2 芦溪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 3.2.1 县域人口现状 | 第16-17页 |
| 3.2.2 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 第17-18页 |
| 3.2.3 县域城镇体系现状特征 | 第18-19页 |
| 第4章 芦溪县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 第19-34页 |
| 4.1 芦溪县城镇化发展承载分析 | 第19-22页 |
| 4.1.1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19-20页 |
| 4.1.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20页 |
| 4.1.3 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20-21页 |
| 4.1.4 能源承载力分析 | 第21-22页 |
| 4.2 芦溪县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 | 第22-30页 |
| 4.2.1 城市发展条件判断 | 第22-29页 |
| 4.2.2 城市发展外部环境 | 第29-30页 |
| 4.3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 第30-34页 |
| 4.3.1 竞争环境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4.3.2 基于SWOT矩阵分析的战略对策 | 第32-34页 |
| 第5章 芦溪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 第34-46页 |
| 5.1 芦溪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 第34页 |
| 5.2 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 第34-37页 |
| 5.2.1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 第34-36页 |
| 5.2.2 城市发展规模 | 第36-37页 |
| 5.3 发展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 | 第37-38页 |
| 5.3.1 产业发展策略 | 第37-38页 |
| 5.4 发展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 | 第38-40页 |
| 5.4.1 基本思路 | 第38页 |
| 5.4.2 发展目标 | 第38-39页 |
| 5.4.3 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 5.5 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型城镇化 | 第40-42页 |
| 5.5.1 实现教育发展均等化 | 第40-41页 |
| 5.5.2 实现文化发展均等化 | 第41页 |
| 5.5.3 实现体育发展均等化 | 第41页 |
| 5.5.4 实现医疗卫生发展均等化 | 第41页 |
| 5.5.5 实现社会福利均等化 | 第41-42页 |
| 5.6 发展有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 | 第42-43页 |
| 5.6.1 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要素分析 | 第42页 |
| 5.6.2 保护策略和措施 | 第42-43页 |
| 5.7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化 | 第43-46页 |
| 5.7.1 建设水源保护带 | 第43页 |
| 5.7.2 建设生态宜居区 | 第43-44页 |
| 5.7.3 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 第44页 |
| 5.7.4 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带 | 第44-4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