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样态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法治社会的一般理论 | 第11-19页 |
一、构建法治社会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法治社会内涵的理性认识 | 第12-17页 |
(一) 与本文研究的法治社会样态相关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法治社会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三) 法治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三、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 第17-19页 |
(一) 法治社会是广义的法治国家的组成部分 | 第17-18页 |
(二) 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前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性 | 第19-22页 |
一、法治层面——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选择 | 第19-20页 |
(一) 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的基础 | 第19页 |
(二)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建设瓶颈的突破口 | 第19-20页 |
二、社会层面——法治社会建设是转型期社会的选择 | 第20-22页 |
(一) 法治社会是对人情社会的反思 | 第20页 |
(二) 社会矛盾是法治社会的源动力 | 第20-21页 |
(三)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社会重塑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法治社会的理想样态 | 第22-28页 |
一、制度层面:"良善"的法治社会规则体系 | 第22-24页 |
(一) 构建法治社会的规则体系 | 第22-23页 |
(二) 法治社会规则体系良性运行 | 第23页 |
(三) 加强社会组织的相关立法 | 第23-24页 |
二、心理层面:公民崇尚法治 | 第24-25页 |
(一) 法治社会主体之间有诚信 | 第24页 |
(二) 法治社会主体对法治规则有信赖感 | 第24-25页 |
三、秩序层面: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保障社会秩序 | 第25-26页 |
(一) 法治社会的治理方式法治化 | 第25-26页 |
(二) 法治社会的治理方式科学化 | 第26页 |
四、保障层面:系统化的法治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 第26-28页 |
(一) 高效的社会纠纷化解机制 | 第26页 |
(二) 完备的法治社会防控体系机制 | 第26-27页 |
(三) 法治社会中政府权力要有界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法治社会理想样态的实现路径 | 第28-35页 |
一、法治社会理想样态建设的主体方面路径 | 第28-29页 |
(一) 加强社会组织的相关立法 | 第28页 |
(二) 发挥社会组织的各项优势 | 第28-29页 |
二、法治社会理想样态建设的观念方面路径 | 第29-31页 |
(一) 培育社会法治文化 | 第29-30页 |
(二)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 第30-31页 |
三、法治社会理想样态建设的治理方面路径 | 第31-33页 |
(一) 加强法治社会的社会治理法治化 | 第31-32页 |
(二) 提升法治社会治理的科学化 | 第32-33页 |
四、法治社会理想样态建设的秩序方面路径 | 第33-35页 |
(一) 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 第33页 |
(二) 健全纠纷化解机制 | 第33-34页 |
(三) 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机制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