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纳税服务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1 纳税服务的相关知识 | 第21-24页 |
2.1.1 纳税服务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纳税服务体系的内涵 | 第21-23页 |
2.1.3 纳税服务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2.2 纳税服务的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税收交换理论 | 第25页 |
2.2.3 税收遵从理论 | 第25-27页 |
2.2.4 流程再造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纳税服务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8-34页 |
3.1 我国纳税服务建设的总体情况 | 第28-30页 |
3.1.1 纳税服务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3.1.2 纳税服务建设的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3.2 我国纳税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0-34页 |
3.2.1 纳税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立法进程依旧缓慢 | 第30页 |
3.2.2 税务系统内部纳税服务理念落后,重形式清实质现象严重 | 第30-31页 |
3.2.3 税务系统内部没有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缺乏整体规划 | 第31页 |
3.2.4 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统一标准和给予规范 | 第31-32页 |
3.2.5 税务机关缺乏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绩效考核和激励制约机制 | 第32页 |
3.2.6 税务系统内部人员素质还有待不断提高 | 第32-34页 |
第4章 禹城市国税局纳税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 第34-46页 |
4.1 禹城市国税局纳税服务基本现状 | 第34-40页 |
4.1.1 禹城市国税局采取“三证合一”的有益尝试 | 第34-35页 |
4.1.2 国地税联合办税工作的持续推进 | 第35-38页 |
4.1.3 纳税服务工作革新对征纳双方带来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4 给纳税人带来的各项便利 | 第39页 |
4.1.5 给征收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 第39-40页 |
4.2 禹城市国税局纳税服务的调查分析 | 第40-42页 |
4.2.1 纳税人对各项纳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 第40-42页 |
4.2.2 纳税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 第42页 |
4.3 禹城市国税局现行纳税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4.3.1 纳税服务理念有待深化 | 第42-43页 |
4.3.2 纳税服务缺乏整体规划和前瞻性认识 | 第43页 |
4.3.3 纳税服务信息化不足 | 第43-44页 |
4.3.4 纳税服务相关机制制度不完善,品牌效应不突出 | 第44页 |
4.3.5 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缺乏有效配合 | 第44-46页 |
第5章 进一步优化我国纳税服务的措施 | 第46-52页 |
5.1 转变观念,确立纳税服务的新理念 | 第46-49页 |
5.1.1 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 第46页 |
5.1.2 摆正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 第46-47页 |
5.1.3 服务层次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实质转变 | 第47-48页 |
5.1.4 建立以公平公正为取向的税德,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 第48-49页 |
5.2 构建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制度 | 第49-50页 |
5.2.1 规范纳税服务岗责管理机制 | 第49页 |
5.2.2 建立完善的征纳需求沟通和保障机制 | 第49页 |
5.2.3 建立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的监督评价机制 | 第49-50页 |
5.3 构建合理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 | 第50-51页 |
5.4 切实提高服务质效,把握好政府市场定位关系 | 第51页 |
5.4.1 找准纳税服务体系的定位 | 第51页 |
5.4.2 加大纳税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培育和管理力度 | 第51页 |
5.5 简化办税流程,创新纳税服务方式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6.1 结论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